漫谈:一个初创公司的小生意人对“社交”及“信任”的思考
——读徐志斌老师的《小群效应》所带给我的……
最近在读徐志斌老师的《小群效应》、《社交红利》,带给我不少思考。作为一个初创公司的小生意人,我就站在我们商家的角度谈谈这几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和思考。
如果从2000年开始算,今年是进入全面互联网时代的第18个年头了。作为一个80后,我有幸完整见证了咱国家这一历史性的发展。一直以来,互联网普遍呈现多样化、分散性,每个产品都可能具有一定的消费受众,集中出现各个领域某一家商家垄断的局面还不普遍。大多数的消费者还呈现互联网式的分散性的消费。比如说,我想买一包零食打发时光,更多的还是会到小区楼下、路过的摊贩、随机遇到的某品牌便利店里去消费。其实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还在互联网的初级阶段的时候,也就是还没有达到完全的、高度的、精准的互联,信息分享还没有达到高度的统一化、精准化的时候,如何做到让最大化的潜在消费人群知道我们商家的存在,就成了最要紧的事情。
我想先说说信息分享如何能达到高度的统一化、精准化?这是个趋势发展的问题,我从徐老师的书中得到了很大启发。其实所谓统一化、精准化,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我认为要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1、信息分享方式不再“粗放”。目前信息分享最大的问题是,互联网的分散性,导致信息流动具有量多、分散的特点,这其实是信息分享渠道的不精准导致的。比如人们得到同样的一个信息,可以有多重渠道,多种方式,甚至全天候的任意时段,得到信息推送,呈现无规划、极其分散的特点。这就必然导致一个问题,单个的个体没有办法将信息很好的筛选、消化,就必然会存在大量的信息是被忽略的,也就是说,被浪费掉了。对于商家来说,意味着投入了那么多,但是收效甚微,的确是非常头痛的事情。而这一点的改善,并非个体一人之力,而是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处理机制。
2、健全的信息分级/处理机制的建立将成为必然。如果说一个人在短时间的需求和诉求总是有限的,精力也总是有限的,那么在现阶段的信息分享方式下,产生信息垃圾就成为必然。现阶段的互联网,缺乏对信息垃圾处理的机制,很多看似无用、实际有用、没有被精准分享的信息可能就会被用户忽略、被无端浪费掉。很多看似花俏、实际无用的信息,也可能会有巨大点击量。这也是“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的真实写照——人们更偏向于选择看起来美好的事物,哪怕只是看上去。所以,很多商家在封面、词汇等方面花费很多心思来引导点击。而这些点击量对数据分析、提升营销品质反而是没有多少借鉴意义的,尤其是在用户发现了内容与表面的巨大反差之后。徐志斌老师在《社交红利》、《小群营销》书中提到的“信任驱逐”问题也会随之大量产生,即原本对信息来源方、软件、品牌的信任感,会因为一些看起来很不错、实则没有多少价值的信息分享而被逐渐消耗为0,甚至为负。并且,我认为这也是之所以现阶段的互联网社交运营从几年前的大、广、散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小群营销”、“社群营销”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信任驱逐”,信息内容本身是否优质,已经越来越成为商家要考量的首选,尤其是面临“粗放”的信息分享方式的现状之下。“信任驱逐”导致人们只能选择和自己具有更多共同点(如兴趣、圈子、身份)等人们身上,去实现“信息信任”的诉求。徐老师也提到人们本身就有寻找“圈子”和“归属感”的天然诉求,这也是人类天然的社交属性。微商等营销方式的衰弱也直接印证这一点。所以在目前不太有利的情况下,商家目前能够做的,就是尽量优化信息的品质,就是说做优质的内容。
阅读联想&思维拓展
:)其实我们可以深入畅想一下,信息的分级/处理机制的建立,未来的某项技术其实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对了,就是AI,人工智能。
甚至我们可以再深入试想一下,如果这种在和自己具有更多共同点的人们身上去寻找“信息信任”的诉求失败了,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发生,人们又会怎样选择。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信息信任”的总体范围是在不断被压缩的状态,我取名“信任压缩”。
那么,再说,如何让更多的潜在消费者知道商家的存在呢?这是个对商家来说更现实的问题。现时代已经有很多的互联网企业提出了应对方案。
搜索红利时代
百度、谷歌等最先推出的搜索业务,让我们十分方便的可以对我们需要的任何信息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我一直觉得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发明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因为它实实在在的将我们从以前对自身范围以外的世界毫无所知、只能道听途说的状态彻底改变了,我们不再需要长途跋涉才能知道另一个国家地区正在发生的事情,只需要轻轻一个点击,就能看到对同一个事件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报道。可以说,搜索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知识面、世界观,甚至改变了媒体的生存现状,它联通了整个世界。
然而,搜索现在是要竞价排名的,据我所知,搜索业务做得非常大的企业尤其有资源、有能力、有便利这样做。因为一旦人们开始依赖搜索这种方便的了解世界的方式,就存在无形之中被引导的可能了,这样一来,互联网也无法保证我们眼前出现的信息是不是被筛选过的,是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了。其中的一个案例是,“莆田系”医疗事件。而这不是偶然,是一家搜索公司在内部运营长期积累的问题到达一定程度后所反应出的矛盾总爆发。
自然而然地,我们也可以想得到,它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什么,这将成为“信任压缩”的另一个侧面的例子。
电商红利时代
之后,电商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在商家云集的电商平台上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很多不错的电商平台都建立了独立的“信用机制”,这是一种必然。可以说,没有“信任”就没有交易,在网上交易更不可能实现。比如淘宝的支付宝。我一直认为,基于“支付宝”建立的“信用机制”、以及基于“淘宝”建立的“评价体系”,是淘宝相对于其他电商竞争的制胜关键。这种机制的建立本身是易于模仿的,然而它开了先例,让它拥有了巨大优势。可以看出阿里巴巴是一家具有开创性的公司,同时,它的不断自我改进也让它在这个领域的优势保持至今。
当然,一家具有跨领域经营的公司,必然也面临自身的短板,但这是后话,需要另说。
社交红利时代
2017年1月,微信推出了小程序。
微信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耳熟能详的社交软件了,成为国人的骄傲。作为一个十分重视设计感的人,我自己一直对腾讯公司具有某种偏见。腾讯是一家技术见长的公司,在我看来,“技术型”已经渗入到他们的骨子里。即便是小程序推出之初,我在做测评时依然用了“技术砖”三个字来形容——一个四四方方的给人闷头一击的砖块,里面装满了“technology”。在了解到小程序具有搜索功能之前,我一直觉得其是和苹果的app store形成竞争关系的。当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深入了解到小程序的巨大商业潜力,尤其是,其中会牵涉到搜索功能。搜索功能会带来什么格局的改变,我们已有前车之鉴,而且它还支持地图定位。我不知道腾讯公司是否在将来还打算引入物流这一链接线上线下的关键体系,至少这两个功能目前对于那些失去早期搜索红利、电商红利的新兴商家来说,已经意义非凡。
最后,回到这几本书的主题——“社交”,我想说一句,“社交”到底是什么?它的背后到底透露怎样的本质?我认为,其实“社交”的本质就是“信任”。认识这个问题,对咱们生意人来说,有很切实的意义。“信任”是有风险的。然而正是基于人们对“信任”风险的克服,并愿意主动交付“信任”,才有了愿意踏出和他人接触的第一步,才有了产生和对方交易的意愿,才有了愿意在亲朋友好友、社区之间彼此关照、帮助,寻找“圈子”和“归属感”。依托于互联网的现代技术本来可以将这种“信任”感扩大,然而现实却是,它正在被压缩、被缩小,导致今天人们不得不开始回到“社区”、“社群”、同质化的“小群”中间去实现彼此信任的诉求。我认为,“信任压缩”这一点的发展趋势如何,有必要需要更多的人们来贡献力量、分析、提出改善方法,因为我相信这将不仅是互联网领域的问题了,也绝不是不关我们的事,它将对未来我们的生活品质、全民心智健康、公民幸福程度、社会变革都产生巨大影响。我在文末提出这些思考和反省,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阅读联想&思维拓展
侧面验证“信任压缩”这一点最好的例子,微信,这样一个体系相对封闭的社交软件取得的巨大成功。微信开机界面巨大月球下的孤独人影,其实也就是当前世界人与人之间“信任压缩”的真实写照。更透露着包括“张小龙”在内的微信开发者对于当前“信任压缩”现实的理解——人们社交的真实情况以及对于破除“孤独感”的强烈诉求。
另外,对于这些信息,所带来的价值,以及实际上如何操作,还需要我们自行摸索。《小群效应》作者徐志斌老师有句话说得很好:饭和菜都给准备好了,就没有必要还要喂到嘴里了。而我,作为一个业余码字、传递想法的初创生意人,我自己研究这些问题,也是为了更好、更长效的经营好自己的企业。我一直认为,研究案例,从别人的失败、成功中总结经验,比自己埋头摸索要进步得更快、更好。同时,反观我自己,我不是个高大上的“创业者”,只是一个“小生意人”,我并没有那么多的资本要运作,没有那么多企业要管理,生意之初,我只有每天的艰辛劳动。不过我乐在其中,也乐意接受新的商业经验、理念。根据我肤浅的理解,生意其实就是无数事无巨细的繁琐和复杂,除了高大上的理论和侃侃而谈,它更依靠勤劳的实干和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依托着同样作为消费者的我们的同理心去切实感受顾客们的感受,更是要每一位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作为一个business woman\man,我们在谈这些的时候,也就是在谈Business——生意,只是我们这些小生意人中,很多人都没有去念过havard、oxford的business school而已,其实在我看来,商学院其实就是教我们怎么做生意的学校,“生意学校”,只是很多人把商学院推向了神坛。
说了这么多废话,写成了这一篇不成书评的书评。在读徐老师这些书之前,我其实并没有对这个领域有多少认识,感谢徐老师在书中用细致的案例、切实、大量的数据分析、娓娓道来的讲解,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领域的大门。而这段经历不仅对我的企业运营产生重大影响,它所带给我的反省、思考,也将使我的认知产生巨大改变。
附上徐志斌老师的公众号:“徐志斌和社交红利”or微信号“shejiaohongli”,有兴趣的朋友和businesser 可以自行了解下,徐老师说过他有问必回。
不、定期更新干货好文,如果喜欢文章,记得关注公众号“佐伊de灵感实验室”or微信号“Inspiration_Lab”,并请推荐、转发。感谢支持!欢迎留言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