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赴歌
16岁之前,我一直很怕自己的母亲,我以为自己是捡来的孩子吧。然而,小时候跟我一起玩的伙伴也很怕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以前是一个性格暴躁的女人,脾气很容易冲动。我的小时候,因为爱哭,有好几年,都是在被母亲的鞭打、嘲讽、谩骂和指责中度过,甚至在初中毕业之前,嘲讽和指责还时有发生。这种成长的环境和经历,这应该是不太正常的吧。
从小我的内心就很变得敏感,会察言观色,很少去做别人不喜欢的事情,会迎合别人。小时候的经历,对我人生造成的消极影响是非常大的,至今,我依然讨厌和人走的太近,宁愿孤独也要和他人保持距离。如果关系要好的人选择离开,我也绝不会再去挽留。这种模式,一直存在于我的成长过程里。在亲密的关系中,倾向于封闭自己,不过多的把真实的自我暴露出来。这大概是长期生活在极度压抑的环境里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
我想我从小到大,一定是有一个不爱我的母亲,或者不会如何爱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8岁的时候,外婆就因为生病去世了。家里有兄弟姐妹六人,我母亲排第五,她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还有一个弟弟。母亲跟我讲过她的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外婆去时候,母亲经常遭受到外公的漫骂,也许是那时候开始,她也学会了那种方式对待周围的人。
我想我的母亲也是缺爱的人吧。
我学过心理学,并在大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对心理学的喜爱,尤其是人格心理学。我的生活过得一直比较忧郁,很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再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的意愿就是别人可以快乐或认同我的事。过去我觉得我有自己的自我,而现在我才真正发现,我似乎从来都没有自我。我的自我已经在我五六岁的时候,被母亲用极端的方式否定,后来的生活,不过是表演。我是不是表演者的性格?我有时候问自己,也许是吧。我习惯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释自己的一切。从一开始,便注定很多东西。所以一定程度上,我是相信命运的。
十六岁之后,母亲再也不对我发脾气了。也是我上了高中的原因,或者其他。然而,我却始终感觉在我最需要母爱的成长阶段,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荣格说过,我们一生所做的事,不过是为了走出童年。我的一生,到如今依旧有很强烈的压抑感,似乎一直会太在意别人的感受而拘束了自己。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这大约是潜意识里需要寻求爱的表现。只不过小时候是寻求母爱,而现在是寻求周边的人的“爱”吧。哈哈。
现在,母亲的脾气因为岁月变得十分平和。我再也找不到小时候那个锋芒毕露、锱铢必较的女人了。母亲开始老了。第一次觉得她开始老了,是去年我去广州看她的时候。她和父亲在广州待了七个年头,在工厂里上班,做的是手工细活。那一天,我看到了母亲脸上的皱纹和头上错落的白发,她的眼睛也不再像几年前那么明亮,动作也不再如前几年那么灵敏了。
过去那么多年,很少和母亲交流。因为留守的原因,经常看不到母亲,虽然看到了也会很恐惧。我很少主动给母亲打电话,因为沉默寡言不会表达,她也很少主动给我打电话,我们就这样很默契的保持着状态。我仔细想想,我应该是遗传了母亲的这些特质吧,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刀子嘴豆腐心。以前给她打电话打时候,她回答来的第一句话似乎总是: 你打电话来有什么事嘛?我总是说没什么事。
母亲还是爱我的,只是爱的方式出现了错误吧。前几年,我得了一次抑郁症,因为自我认同问题,差点自杀。那段时间,母亲一直很担心。现在的母亲已经很平和,她也许意识到了自己很多年前对我的教育方式出现的问题吧,而我也从未在家人面前提起这些。有些东西是命中注定的,有些东西注定会拥有,有些注定会失去。人都会有局限,为何不放眼未来呢?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我祝愿她节日快乐!
微信公众号:赴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