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政治”(identify politics):不能理解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只是因为自己出生在某国某省某市,是某民族,在某学校毕业,喜欢某明星,生了某孩子,买了某物,所以极力吹捧这一对象,不允许任何人批评这一对象,并力图摧毁这一对象的竞品。
“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认为别人“应该”会有与自己相同的感受和立场。不能理解每个人除中立旁观外,都只是简单地趋利避害和利己主义。例如在美国每个选民都觉得媒体偏向其他候选人,在意大利每个球迷都觉得裁判偏向对手球队,学渣觉得考试太难学霸认为考试不能测试出自己水平的天花板。
“先入偏见/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看网络新闻后认为韩国美女都整容、中国美女都PS过、日本美女都拍色情片,看几篇德吹文章认为德国科技无敌,看几篇北欧高福利文章觉得人间天堂,看网上车壳厚度对比觉得日本车不安全。
“刻板印象”(stereotype):自动在脑内为其他人划分群体,例如认为男性不懂彩妆,女性都是电子数码盲,化妆/穿裙子的男性都是同性恋,夜生活丰富的都是坏女孩,河南人都是骗子,非洲人粗暴,大陆人都是蝗虫。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s):例如认为医生是白衣天使,教师是辛勤园丁,运动员为国争光。或认为人妻都应该贤良淑德、所有母亲都应该慈爱,结婚的姑娘就不能再是朋克女孩。不能接受每个人和你一样只是利用专业技术为自己实现既得利益、精神愉悦最大化。
“身体歧视”(sody shaming):潜移默化中存在的歧视隐喻。常见于广告中:因牙齿不洁白、身材不纤细、口气不清新等原因而遭遇失败的人物形象。例如:“你的牙齿够洁白吗?”。
“污名化”(stigmatization):被污名化的常见词汇很多,例如:女司机、专家、主播、支那、老人、小姐等。
“道德胁迫”(moral coercion) & “自认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 autognosis):没有天然存在的弱势群体,雇主和劳动者、医生和患者、城管与被管理者、gov和citizen都是绝对平等的。在意识到弱势这一身份能带来更多利益,人们才会将自我归类为弱势群体。常见于“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他还是个孩子”、“你都这么有钱了”、“你就看在……的份上”。
并能理解“自由”:
“积极自由”:每个人应有做某事的自由。例如:选择职业的自由、吃肥肉的自由、饮酒的自由、同性恋的自由、变性的自由。
“消极自由”:每个人应该有拒绝被强迫做某事的自由。例如:不行贿的自由、不投票的自由、不减肥的自由、不爱国的自由、不默哀的自由、不结婚生育的自由、不尊老爱幼的自由。
理解“自由的限度”:
新闻:荷兰J将限制肉偿换取驾校免费。
解读:并不是荷兰对“肉偿”有任何偏见,而正是为了保护该国的合法色情服务业、税收和国家经济安全。学员肉偿驾校,实质上是以色情服务赚取了1000欧元报名费,而这部分收入获得者既未缴税也没能取得色情服务资质,涉嫌对色情服务人员的不正当竞争,甚至危害国家经济安全——逃税置换交易不能列入国家GDP统计。
理解“必要之恶”(necessary force):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完整的自由和物质支配权,然而伴随着混沌的自由世上产生了善恶。大多数善良或中立的人团结起来,将必要之权力和物质赋予少数被信赖之恶人,使他们有能力施行“必要之恶”来规制混沌、邪恶势力。这些自愿背负恶名的人被称为gov,这些必要的物质被称为tax。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