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自己知识管理的欠缺,即使读了很多书,虽然也写了很多读后感、书评之类的文章,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对只是进行归纳,但文章写完以后,似乎这些知识遗忘的速度很快。有一些明明很重要,且当时在读的时候激动的热泪盈眶的内容,再过一段时间看得时候,早已记不得当初自己是怎样与作者产生这样的共鸣。
于是,我在各个平台搜索知识管理软件的使用测评和使用感受,最后基于“卡片笔记法”而走红的软件被谈及的次数最多。然后开始深入了解“卡片笔记法”。接着被种草了“浮墨笔记”这款软件。
自己鼓捣了半天,也没有看出这款笔记的惊人之处,猜测是因为自己对“卡篇笔记法的底层逻辑不清楚”,所以一定GET不到这款软件的好处。
于是,开始读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就是在介绍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其实他也就是介绍了怎样通过卡片笔记的积累,完成了卢曼神奇而多产的一生。
卢曼的笔记法,其实就是两类卡片盒,即文献卡片盒和主卡卡片盒;三种笔记,即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两类卡片盒是:
文献卡片盒自然是是用来放文献资料的,也就是我们读书的时候了解的知识,知识的来源出处等。
主卡片盒则是存放阅读的时候产生的想法。
三种笔记:
闪念笔记:闪现的念头,如果不及时留住,瞬间就忘的信息。
文献笔记:读书的时候认为对我们有用的,或者会用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整理一遍,并标住好来源出处,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永久笔记:就是把闪念笔记和我们思考的主题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文字材料,或者专题资料,最后要存放在主卡卡片盒里。
在我看来,是我们读书记录的一些有共鸣的内容,还有我们偶然大脑灵光乍泄跳出的一个神奇念头,都写在我的备忘录里。晚上得空了,将我的念头和我读书的到的那些知识和想法进行链接,看能不能产生‘洞见。’如果产生了一些有趣的联想和想法,我就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写在我精美的笔记本上。
然后,备忘录里的那些无厘头的念头当然就可以删除了。而那些文献,有可能我将来还要用上,为了不至于丢失,自然要收到另一本精美的笔记本里了。
可我平时就是这么干的,为啥就没成为新一代的卢曼呢?问题就出在在我的笔记本装订太结实,还有我不懂得如何打标签,如何在笔记之间进行关联。笔记一旦放入本中,它的位置就限制了它的链接能力,它只能老老实实待在那个位置,即使它和其中一页是相同主题,也没办法牵手,距离太远,隔着好多页笔记呢。
所以,不要觉得自己的方法可以和卢曼的卡片法有相同之处,但不同之处正是天差地别的原因。
卡片记录,没有负担,内容不多,清晰明了。卡片有编号,但没有固定位置,无论是永久笔记还是文献笔记,他们内部都是开放而平等的。笔记之间有自由结合的可能性,也有可能产生神奇的念头,甚至可以衍生出有趣的概念。那就是自下而上写作的黄金点子。
这么有用,我们该如何建立自己的卡片笔记呢?
01 改变记笔记的方式
别再画线,写感想了。把自己的想法和念头记录下来,也把书中引起思考的内容写下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02 多读笔记,多看笔记之间的关联,将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整理成永久笔记
多条笔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还是相互排斥。补充的知识可以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而相互排斥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思考和纠偏。这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我们对问题全面的看法,或产生有趣的角度。
就像我们将日常工作进行碎片化记录,到了交周总结的时候,我们简单汇总就有了。同理,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我们分分钟就可以交出稿件。
如果你以为通过阅读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掌握了卡片笔记法的底层逻辑以后,就能无缝对接浮墨笔记了, 那一定会让你失望的。
即使你懂了卡片笔记的神奇之处 ,你也未必能够轻松上手这款软件。我已经在这个软件上煎熬了好几天了,也没有一个视频或文章能够解决我的痛点,为此,我亚历山大。
分析原因,大概是因为我没有习惯软件的运行逻辑。平时用这种工具性软件也比较少,总是自己动手制作多。尽管一个小小软件,但对我来说还需要很久时间去摸索,去适应。等我真正用起来,我也会出一个实操攻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