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之《理解生活》

读书笔记之《理解生活》

作者: 楚丹丹 | 来源:发表于2020-04-02 13:14 被阅读0次

    1,一个人遗传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早期生活中如何利用自身的遗传。

    2,总想远离那些比自己强的孩子,而与比自己弱的孩子玩,这种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称为“自卑情结”。

    3,具有自卑情结的人家定自己是优越的,进而产生了优越情结;正常的个体没有优越情结,甚至都没有优越感。

    4,山谷中松树的生长方式和山顶的松树不一样,人类也是如此。

    5,早起回忆不是原因,它们只是一些线索,让给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事态是如何发展的。

    6,行为本身源于态度,又是态度的表达;态度是个体对生活的表现。

    7,意识和无意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个体。梦是个体心理的表达和活动形式。

    8,所有问题儿童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通常来说,他们都很懦弱。

    9,孩子只想到处惹事,搞得大家围着他团团转。这些行为与他的生活目标和原型是一致的。他的目标就是凌驾于他人之上并控制他人,占据父母所有的注意力。

    10,有些人之所以没有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兴趣、勇气和常识使他们讲自卑感和优越感应用在对社会有意义的方面。

    11,只有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能解决恋爱和婚姻的问题。大多数婚姻问题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社会兴趣。

    12,性欲在生命早期就出下了,性驱力应该被约束在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之内。


    1,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为自己设定一个更加具体和直接的目标。他会在身边寻找强大的人作为他的榜样或目标。

    2,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总是倾向于将他们所有的人生经历与有缺陷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例如:一个患有胃病的孩子对吃具有超常的兴趣,视力有问题的孩子则迷恋一切可见事物。要想知道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或许只需要弄清楚他的哪个器官有缺陷。

    3,生理缺陷、被溺爱和被厌恶对孩子发展不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学会独立。

    4,父母的影响——脾气暴躁的父亲会使女儿形成排斥男性的原型,因为她认为所有的男性都和父亲一样样脾气暴躁。而严厉的母亲会使儿子形成排斥女性的原型。

    5,出生顺序和早期回忆

    (1)在同一个家庭中,每个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氛围也各不相同。

    (2)理解原型及个体性格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是研究早期回忆。所有的知识和观察都促使我们得出结论:早期回忆属于原型。

    6,客观地说,为获得优越感而进行的斗争是由额题的劣势引起的,这常常发生在那些对自身某一方面感到自卑的人身上。

    自卑感起源于社会适应不良,而社会训练是客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

    7,肠胃方面的缺陷会促使个体寻找食物的替代物。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替代物就是前,这些人会变得非常吝啬或者称为很能赚钱的银行家。

    8,只有在困难或新的情境中,原型才会出现真实的样子。我们常听有人说:“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做。”“我本来是要接受那份工作的。”“我原本想要打那人一顿的.....但是......这类“我原本要......但是......”的表述本身就暗示了强烈的自卑感。那些总是持怀疑态度的人常常知识坏,而很少付出行动。

    9,追求优越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事实上,正式这追求构成了个体的思想和精神。

    (1)爱发脾气的孩子总是想通过突然攻击来控制别人。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无礼?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感觉到自卑。

    (2)如果一个人爱炫耀自己,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卑。他觉得在对生活有益方面自己比不过别人,所以他总是做一些地生活无用的事情。不管是孩子还是承认,在感觉软弱的时候,就不再对社会感兴趣了,而是去追求个人的优越,这似乎是人类本性的一个特征。

    10,人们时时会遇到困难。生活风格是一个统一体,它形成于个体早期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对目标的追求。

    11,每个人在回顾过去的时候,都能记起一些重要的事情,而根植于记忆中的往往是重要的事情。

    我们不应该将新旧记忆截然分开,因为新记忆中也包含行为轨迹。

    12,少量的早期回忆就能说明问题。他描述了他和弟弟的状况,开始下雨了,母亲把他抱了起来,但看到弟弟时,就把他放下而抱起了弟弟。我们由此便可勾勒出他的生活风格,即他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更受喜爱。他总是在环顾四周,观察是否有人比自己更受欢迎。

    13,适度的自卑感时促进成长的基石。

    14,早期回忆预示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以及需要克服的障碍,表明了个体时如何对某一方面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15,问题儿童与教育

    (1)教育最根本的一个原则是它必须与个体今后要面对的生活一致。教育必须与社会理想一致。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着眼于社会理想,那么这些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就可能遇到困难,他们不能很好地称为社会的一员。

    (2)学校比家庭更容易将主流社会价值观引入孩子心里,因为学校更符合社会需求,更加独立于孩子的好恶。学校不会溺爱孩子,而且总的来说持有更加客观和超脱的态度。而家庭中并不总是渗透有社会理想,传统观念仍占主导地位。只有父母们自己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并且明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适应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才会有用。只要父母懂得了这些,孩子就会收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并为上学做好准备。

    (3)教育不应该是批评和惩罚,而应该尽力塑造、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教育不应该去压抑呵呵审查,而应该努力理解和解决儿童的性格问题。

    (4)被溺爱的孩子和有生理缺陷的还具有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剥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们总是试图排除生活中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遭人讨厌的孩子。这类儿童通常长得不好看、总是出错或深有残疾,他们完全没有为社会甚或做好准备。第四类是非常聪明的孩子,由于这类孩子很多方面都表现优秀,因而在同学中显得格外突出。他们非常敏感、野心勃勃、不是很受同学们喜欢。很多天才儿童能够顺利从学校毕业,但是不如社会的他们没有为社会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16,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所成就。”

    17,当孩子被学校里遇到的困难压得喘不气过来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就会表现得格外关注和焦虑万分。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批评和指责会因为家长的反响而产生更坏的影响。

    很多时候,孩子回到家里不向父母说起自己在学校的遭遇,因为他为此感到羞耻。他默默地忍受着这种折磨和痛苦。

    18,生活的三大问题,即社交问题、工作问题以及恋爱和婚姻问题,产生于与我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关系中。

    19,在个体心理学家看来,孩子偷东西与其说是一种罪行,不如说是其让自己富足起来的方式。人只有在感觉失去什么的时候才会想要充实自己。有的孩子之所以会去偷窃,是因为他缺乏家人的关爱并为此感到绝望。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剥夺了什么的时候,就会开始偷东西。

    20,恋爱和婚姻需要更强的同理心。现如今很多人都没有为家庭生活做好准备,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学会用对方的眼睛观察、用对方的耳朵倾听、用对方的心感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之《理解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uo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