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烁
周末从纽黑文去纽约,看完大都会博物馆出来,刚走到台阶下,我就被骗了。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走到台阶下,但见两个黑人小伙,精赤上身,健美异常,分处场地两端;一位小姑娘立在场间,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找的第一个游客。
黑人小伙子助跑几步,轻轻松松地从小姑娘头顶跳了过去。
有两下子。我停下多看几眼。
既已破冰,接下来容易了。大都会博物馆台阶又高又宽,天然的剧场效果,坐满游客。免费杂耍谁不爱看呢?
两位骗子开场白:大家记住了。我们是上东帮,但我们没纹身,都是好小伙!世界上只有一个种族,那就是人族!There is only one race, that is human race 总之一串串的词儿,上下文串的不见得有逻辑,但朗朗上口,押韵连贯,声遏云霄,道理昭然。纽约初秋下午的阳光里,人们的戒心融去了一分。
先后有六个游客被叫上场,骗子说,表演之前需热身,让群众演员模仿两人动作,亦步亦趋,效果自然是有好有坏。
其实,这都是套路,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人们更容易认同跟自己相似的他人。全场哈哈大笑之际,戒心又去了一分。
骗子把六位游客从矮到高依次排好,大家都把心提起:从六个人头顶飞跃?这可是高难动作。
骗子意犹不足,环顾全场,看见了我。
“你上来!”他叫我,然后面向全场:“没有亚洲人参与的表演是不完整的!”
全场鼓掌,是啊,刚才不是说过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族?在我意识到什么之前,已经被站在场子里了。
如法炮制,他让我跟打了一套太极拳,这套调试程序一个也没有少。
打完拳,我就不是冷静的旁观者了,而是个咧着嘴笑的游客。
右起第三是我
打完,入列。
该飞跃人头阵了吧?
骗子开始收钱了。
第一,与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的传统告白相反,他们明确要求观众都给钱。按说这是无理要求,因为无法防止白看,但不是。心理学还发现过,只要你提要求,对方就感觉多多少少欠你的。有这点就够了。
第二,要天价。他们要20美元。在纽约大街上要人给20美元,不啻天方夜谭。可是,这两位有三寸不烂之舌,他们说:"Obama wants change, we want twenty!"
这是句脱口秀级别的玩笑。谐音,双关,政治讽刺,都在里面。
哄笑声中,观众纷纷解囊,目测所得甚丰。
总该开始飞跃人头阵了吧?
骗子转向七位群众演员,你们出多少?出的少往后站,出的多往前站。You know,如果我飞跃中间掉下来……
有人出20美元,给排到前面,有人出5美元,给排到后面。我没带钱包,看着场下的老婆,好奇地想,凡花钱的事都要找deal的老婆,这次会给多少?
老婆不打折,掏出20美元!全场沸腾了。骗子要我亲一下老婆以示感谢放过。我做了,确实很感激。
最后轮到刚开始的小姑娘,难道小姑娘也得给钱吗?骗子说,不用。这里有五美元你收好,回去告诉你朋友,就说:
"Two black men jumped on you at New York, and they gave you $5!"
全场又是一阵爆笑。jump on是双关,跳过,打劫。骗子又扣住了there is one race,that is human race带来的宏大主题。
开跳了,却是个反高潮的结局:七位群众演员被要求弯身,手指摸到脚背,黑人小伙子助跑几步,轻松跳过。
表演结束!再见!祝大家有个好周末!
期待中的飞跃人头阵在哪里? 这时知道上当,已经太晚。
回头去看,骗子深通心理兵法:
第一,扣紧政治叙事,吸引观众注意,而转移注意力是一切骗术的根本。
第二,分步套牢。从街头杂耍到收费表演到骗局收场,步步无逢连接。对观众,先用小试身手吸引流量,再将流量变现,以货不对版收场,是不是有点像互联网O2O?对群众演员,把你请上来就成功了一半,众目睽睽之下,你能一毛不拔吗?你能不想要安全一点的位置吗?
第三,杠杆人们的脑补能力。骗子从来没有明确说过要飞跃人头阵,只是上来就飞跃了一个人,然后释放各种信号,使观众脑补出飞跃人头阵的画面,愿意为高难度付费,等发现货不对版已经太晚。
第四,大胆运用心理学中的锚定理论。大都会博物馆精品满目,也不过建议参观者花25美元买门票而已,街头杂耍要20美元简直疯狂。但是,此时此地,没有参照系,你很难为一场表演定价,特别是你以为他要展示飞跃七个人头这种独特技能。他要多少,你就不由自主地以这为基础在心里还价。到这里,骗子就已经赢了。
第五,制造稀缺,激发竞争意识。群众演员们以为要飞跃七个人头,能否成功无法预测,排前面更安全,一二三四五六七,你想排在前面还是后面?这是一场隐性的拍卖。我们都着了道,就像身上有个开关,一拨就灵。
第六,以飞跃人头阵的预期收钱,以跳马结束,这场表演终归是个骗局。尽管在博物馆门前这种人流来往之地,宰一次是一次,不用太顾及长远,骗子还是保持住了基本的吃相,没要小女孩的钱,而是给她钱。否则,这场装裹在街头即兴演出下的骗局会当场被人看穿。
"Two black men jumped on you at New York, and they gave you $5!"
第一次看这句话是笑话,第二次看是实话——我们都被jumped on了。
隔天写这篇文章,我并不气愤懊恼,仍在回味骗子技巧高超,如果他们的真实身份是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学生,我也不会太吃惊。写下来有两个目的,彼此有些冲突:
第一,无处不可学习,向骗子学习实战心理操纵也是一种,恐怕还很有用;
第二,汲取教训,以免将来再被骗。
回忆两位黑人小伙子流畅掌控全场的过程,对不再踏进这同一条河流我真没多少信心。
是啊,这些我本来就懂,不也上了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