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两天连续上了两天高强度的密集型课程,对我的触动和感悟还是比较大。在进入社会之后,参加沉浸式的学习机会并不多,大多都是普通的讲师传授一些普遍运用到的比较浅显的知识。这一次,首先是被老师的头衔吸引到的,“清华”“博士”这两个关键词是让我充满期待的,决定进入走进课堂。
果然,不负众望,他用诙谐幽默的方式把看上去严肃生硬的话题讲得生动有趣,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他讲到的案例和提供的数据都是在我目前的圈层中难以获知的,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他分享到,他硕士修的是心理学,但是这个名号一般是不会去主动告知别人的,因为很多人听说你是学心理学的,就会担心和害怕:“你是不是能算到我正在想什么?”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他会隐去心理学这个领域的身份。
由这个话题我联想到了我自己,在高中时期那种不科学的连明带夜的学习强度和方法的重压下,我的心里长期积攒了各种难以分享的郁闷的情绪,也不时地听到楼上哪个班的某个学生卧轨了,那个回家休养了......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那种无助感,因为我自己也是处于那种接近崩溃的边缘,在强撑着,咬牙坚持着。在当时,看什么都是灰色的,看不到尽头,不知道这种痛苦什么时候能结束。当然了,因为这种长期的精神紧绷胀痛,我的身体也出了状况,从考场上下来,就全身僵硬,说不出话了。辗转于各个医院,流程化的验血化验,都找不到病因,我自己内心十分清楚:我是心病,我需要的是心理医生。
由于自己经历了那种精神上的极端的痛苦,也看到周围有很多同学有类似的状况,就推理我的同龄人中依然有非常多的人也在受着这种折磨,我要做一些能改变这种状况的事情。在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首选“心理学”,但是,确实,周围没有学习心理学的长辈或者哥哥姐姐们,不了解这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于是自己想尽各种办法去问,去了解,最终结果就是,他们告诉我,搞心理学的最终都是自己心理有病了,下场比较惨烈,他们能救得了别人,唯独救不了自己。然后,我就放弃了填报这个专业。
上大学之后,还是对这件事念念不忘,看到学生会有“心里协调部”,就投简历、积极竞选,参加了校学生会和学院学生会的招聘,演讲内容就是自己的一些心理历程和想要做的相关事迹,都获得了高票支持。当然了,在我演讲结束之后,负责人专门强调“心理协调部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是普及心理知识的。”后来,我就成了心理协调部门的一名,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再后来,我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籍,疗愈了自己,让自己从那种极端痛苦中解决了出来,也获得了积极主动地创造幸福的能力,能够平和而理性地面对一些曾经措手不及的事情,也会和周围的人分享一些心理学的常识,让这些积极的能量让更多的人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