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马温有什么讲究?为什么必须让猴子来当?其实这是一种传统
玉皇大帝为什么给孙悟空封了一个“弼马温”?到底是瞧不起孙悟空,还是觉得孙悟空的确适合干这个?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6555/4bf04c4e8b7b18c9.png)
一、在《西游记》成书的时代,弼马温就是避马瘟
先说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弼马温”实际上是吴承恩的“发明”,其实就是谐音“避马瘟”。既然是“避马瘟”,而且是吴承恩的独创“发明”。
这说明其实人间仙界本来都没有这个职官,只是吴承恩让玉帝给孙悟空编了这么一个官。
那为什么偏偏就弼马温这一职官一直空着呢?
或许天庭一直在等一只猴子。
其实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猴子能够去除马瘟,是马瘟的克星。
我们可以看几部书和一些古代的画像来证明,猴子的确是“弼马温”。
和吴承恩稍晚一点的谢肇淛在其《五杂俎》中提到自己读到“弼马温”时的感想:
置狙于马厩,令马不疫。《西游记》谓天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盖戏词也。
可见,他也知道吴承恩也懂当时用猴子祛马瘟是风俗习惯,所以在小说中只是利用这一风俗故意幽默了一把。
怎么证明这是一直以来的风俗习惯?
当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的“猕猴”一条中就有明确记载:
猕猴……养马者厩中畜之,能辟马病……时珍曰:“《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
据说,明代另有一个叫赵南星的人曾在其文集中提到:
《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
所谓“天癸”,就是母猴的月经。这句话意思是马儿吃过母猴月经流过的水,就能不生病。
所以其实明代官方养马也会放侯在马厩,《明史·食货六》明确记载,弘治十五年(1502)曾把宫里的“御马监山猴”放放生,用于节省开支。
二、猴子弼马温,古已有之
虽然在明朝,普遍认为猴子可以避马瘟,但其实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有这一传统。
据《独异志》记载:
东晋大将军赵固所乘马暴卒,令三十人悉持长竿,东行三十里遇丘陵社林即散击。俄顷,擒一兽如猿,持归至马前。兽以鼻吸马,马起跃如旧。’今以猕猴置马厩,此其义也。
也就是说,历史上层出现过猴子救活马命的情况,由此大家争相模仿,开始把猴子放在马厩中。
在更早的古印度,其实也有类似的说法:
马身受火烧,痛得受不了;涂上猴油痛就止,正如太阳东升黑暗消。——兽医著作《舍利护多罗》
宋人洪迈在《夷坚志》中多次提到放猴于马厩的习惯:
予仲子前岁自夷陵得一猴,高二尺,形状狞丑可憎。携归马厩……
孟生陕人,好养马,常畜猕猴于外厩,俗云与马性相宜……
长老知策,住持山阴能仁寺,畜一猴甚驯,名之曰孙犬。尝以遗总管夏侯恪,置诸马厩……
北宋李公麟曾画有《沐猴马图》,苏轼专门为其写赞,提到:
吾观沐猴,以马为戏,至使此马,窃衔诡辔。
这说明宋代养马放猴也是习惯,而且猴马经常捆绑在一起出现。
三、猴子能“弼马温”的原理是什么?
北魏《齐民要术》说:
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
唐末五代的韩谔在《四时纂要》中说:
常系猕猴于马坊内,辟恶消百病,令马不患疥。
日本学者广中智之解释说:
在马厩让猴子自由跳跃来惊动马匹,马就不会生病。
这《聊斋志异》的《鸽异》中记载用活泼的鸽子来惊动睡觉的鸽子,以免它们麻痹而死,其中原理大概相似。
但我们今天知道,可能其中并没有多少科学道理。只是古人运用的是“一物降一物”“相生相克”的思维来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所以,从一开始信了猴能压马病,就有了这传统。
上个世纪以来,仍有不少医书提到猴能治疗畜生疾病。如《广西药用动物》就说:
猴肉可以治……风湿骨痛,体虚阳痿,瘴疟发热。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则说:
猴骨配方可以治炭疽病。
《中兽医猪病医疗经验》说:
猴骨配诸风药,可治猪风瘫病。
由此可见,也许民间经验并不完全靠的是“相生相克”的想象。
四、一些古代画像、其他实物中的“猴马”搭档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6555/74444148833d917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6555/fee6c0d452c1afcb.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6555/f34055d42066c30c.png)
后来,猴马风俗也传到了日本: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6555/f0a028b36682957c.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6555/d63e1df51cabb57e.png)
当然,根据学者研究,其实古代不仅养马用猴,养骆驼、甚至养猪也都可能用到猴子。
五、《西游记》中的弼马温
其实,在《西游记》中,一开始孙悟空并没有嫌弃弼马温这份工作,相反,他做的很勤快: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6555/ade22700e0276562.png)
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倒养得肉肥膘满。不觉的半月有馀。
这其实是吴承恩给孙悟空赋予了更多人性后的一种创作,否则,难道像古人一样,把猴子扔进马厩就不管了么?
我们知道,民间一直有“马上封侯”的说法,其实古代画像中也有,《西游记》中也有类似情节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6555/6b455a075fac452c.png)
《西游记》中,孙悟空就经常“调戏”白龙马:
(行者)把金箍棒晃一晃,喝了一声,那马溜了缰,如飞似箭,顺平路往前去了。你说马不怕八戒,只怕行者何也?行者五百年前曾受玉帝封在大罗天御马监养马,官名“弼马温”,故此传留至今,是马皆惧猴子。
但总之,从对这些材料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吴承恩让玉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讲究。
六、揣测孙悟空生气的原因
在明代,掌管御马监是太监,今天首都博物馆还藏有《成化御马监太监刘永诚墓志盖拓片》。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还藏有御马太监的腰牌。
《西游记》记载孙悟空当上弼马温后,下面的属官和明朝御马监的设置基本一致:
他在监里,会聚了监丞、监副、典簿、力士、大小官员人等,查明本监事务,止有天马千匹……——《西游记》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孙悟空一看自己和太监一样,能高兴起来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6555/75c89f4f6cbe53eb.png)
另外,前文在追溯的时候提到,一开始用来避马瘟的,是母猴,但孙悟空明显是个公猴,可能对此他也觉得受到了侮辱。
要么侮辱他是太监,要么侮辱他是母猴,他能受得了吗?
当然,这只是根据一些材料进行的推测,根本原因当然不止于此,毕竟孙悟空是追求自由的英雄,那就不是这篇文章要解决的问题了。但总之,吴承恩这个情节的设计,非常很好地运用了民俗,也达成了伟大的文学效果,可以说是鬼斧神工。
本文参考了邢义田、姜荣刚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
关注朱朱老师的洞天福地,为你读古代小说、笔记、杂书,带你了解别样的古代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