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别被赋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称号。其中,羞花指的就是杨贵妃。
她姿质丰艳,能歌善舞,精通音律,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嫔妃中也是少见的,难怪被唐玄宗万般宠幸。
关于杨贵妃的出生地,后世却是存在一些争议,网上汇总主要有五种说法,分别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 、蜀州(今四川)、容州普宁(今广西容县)这五个地方。
各个地方,貌似都能查到部分史料记载,却又似是而非,让人难以下定论。
说出自广西容县,是因为一篇《容州普宁县杨妃碑》的碑记,该碑记最早记载于明朝官方编纂的《永乐大典》卷2344梧字的《梧州府志》所引的《元一统志》。之后也被收录在《全唐文》中。
“杨妃碑记,在普宁县东一百二十步。唐天宝四载四门助教许子贞记曰: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惟妃性昭慧,谙音律,明经史。后进入寿王宫。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天宝间册为贵妃云。”
按碑记所载,为唐朝四门助教许子真所写。许子真史上确有其人,但也有人指出可能是后人伪托,看内容似乎谬误不少。清乾隆《梧州府志》卷四中就认为“此说无稽,本不足信。或因后五代时楚、南汉妃嫔中有杨姓者,遂附会其说”。
然而明清期间,相信贵妃来自容州的人也不少。在一些明清诗人的诗句中,可见一斑。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解缙。他游历岭南勾漏洞时,写有诗句“杨妃井塌风烟古,葛令祠荒草树秋。”把容县的贵妃井、北流的葛仙庙放在一起叙说,可见作为数亿字级别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他是相信此说的。
元、清版本《容县志》记载:“世传唐太真故里,有井曰杨妃井,久已湮塞,乡人为立杨妃庙焉。”
当然,那么久远的事,今天要找一些确凿证据,也真不容易。换句话说,关于贵妃出生地到底是哪里,也是史学家们研究的事,我们普通群众,该吃瓜就吃瓜,吃不到还可以围观看热闹。
不管怎么说,杨贵妃跟荔枝有缘,跟广西有缘,这,就够了。
也有人说她祸国殃民,被独宠十多年,催生了安史之乱。可曾经威震四海的大唐由盛转衰,怪罪到一个女子身上,是否太过?也许,她只是替那些犯错误的人背了锅。
历史上,诸多文人为其动笔,李白写她“云想衣裳花想容”;白居易则写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的也是她。
关于杨贵妃的小故事,也还不少。
比如她的名字玉环,《旧唐书》与《新唐书》里都没写到,《资治通鉴》里也没见明确记载,在她死后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令人迷惑。
还有关于她羞花的故事。野史记载,有次她备好酒席等候皇帝,结果皇帝去别家了,她自己喝醉了,本来就有狐臭的她,酒醉之后,发散得更广,满园已开的花都被熏得合回来了。
不过,也正因为这狐臭,她得经常沐浴洗澡,并求得皇帝为她建造华清池,只给她一个人享用。她聪明地将化妆品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据记载:贵妃沐浴出水,会涂上西域进贡的香精;出门,食用沁人心脾的花露,使得唇齿生香。同时,身藏浓烈的香料,十米之外,香气袭人。
关于她的死,民间也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她并没有真的被处死,是用一个与她有点像的宫女顶了下来,后来被秘密护送到日本,并在那边生活。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尘封的历史。今天的我们,也就是在茶余饭后,品味下那些千百年前的故事,从中汲取一些生活感悟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