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始于农村,核心是对农民的解放,通过土地承包,使农民从“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中解放出来。通过开放搞活,农民不仅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工商业,从而出现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通过放开人口流动的限制,出现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改革释放了农民的活力,并产生了惊人的改革红利。
过去40年中,农村发展也遭遇了许多困难,出现了很多问题。20世纪90年代,曾经因为农民负担过重,出现了严重的“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果断停止征收农业税,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三农”问题有所缓解后,农民又面临着“买(生活用品)难卖(农产品)难”,农副产品出现结构性的过剩,“少了赶、多了砍”,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鉴于此,政府大力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提供农副产品生产信息,完善市场链,支持农副产品加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减少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体上来说,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为了改善农民生活,对农民的补贴和保障措施不断完善,从种粮直补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所有这些都是过去所没有的。改革不仅意味着改变不合理的传统机制和制度,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机制和制度,过去40年不断在农村进行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从来不曾有的。
目前,“三农”仍然是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农业和农村仍然是中国发展的短板,是最需要加强的领域之一。乡村振兴就是要补齐农村和农业短板,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此仍然是要深化改革,核心内容仍然是激活农民的积极性,实现要素合理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