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爱 爱国学
❤️ 传统文化每日分享
❤️《论语》十二.颜渊篇
【原文】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tè):修,改正。慝,邪恶的念头。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愤怒,气愤。
宋·朱熹:“先事后得,犹言先难后获也。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则德日积而不自知矣。专于治己而不责人,则己之恶无所匿矣。知一朝之忿为甚微,而祸及其亲为甚大,则有以辨惑而惩其忿矣。”
明·张居正:“非涵养,不足以培其源,非省察克治,不足以去其累。善学者,体验而密其功可也。”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闲游,樊迟说:“请问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除邪念,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做事而后收获,不是提高了品德修养了吗?批评自己的过错,不批评别人的过错,不是消除邪念了吗?一时忿恨,忘了自己的身份,也忘了亲人,不是迷惑吗?”
【解读】
樊迟问孔子如何提高自己“崇德、修慝、辨惑”的能力。孔子认为“崇德”就要先耕耘后收获,先奉献后索取,踏踏实实地做事,不去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做事不必过于注重会得到怎样的报酬,只要兢兢业业去努力了就行。凡事必定水到渠成,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具有实干精神的人最终都会取得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