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口,读音yá kou,汉语词语,指牲口的年龄或老年人牙齿的健全状况及咀嚼能力。一般说,人一旦年过花甲,来事耳顺——六十岁开始往上,口中牙齿就有点添乱了,松动,豁摇,邋邋遢遢,即便是坚守者在失去左依右靠之后也有点孤独难支——至于到了古稀之年,致事之秋,甚而耄耋,那就几乎无“牙口”可叹了,只有“口”而无“牙”,别说吃饭,连说话都走风漏气。
“牙口”为词,一般只作口语,感觉很是亲切,与小孩子无关。譬如做为中年者的你过大年前夕回到老家的村子里,距家不远的街边一老者正蹲着吃饺子,于是你打招呼:“老伯您牙口不错呀。”对方会为你的问候顿然来点感动:“嘿嘿,啥能耐都没了,唯独吃饭还凑合。”
在农村,“牙口”一词一般只指牲畜的年龄。集市上,买卖牲口的区域,“牙口”的出现频率那是首屈一指——很简单,牲口买卖成交的最终价格与其“牙口”有莫大关系。与人一样,闪过壮年,牲口的役使能力便跟着下降很大,价格也差了老大,但仅看体貌骨架,外行的话,不易被识别(牲口年龄),那铁定要被对方耍的。
——如此一来的话,在农村,你说“牙口”一词还像词典上那样还指老人的牙齿的咀嚼能力和饭量,还合适么。
此刻坐于电脑前的这个本就笨拙而今再兼半老男人,也就是涂鸦本小文的笔者,大半年前口腔内上下各一老牙(“老牙”是老家话;专业点叫“臼齿”或“磨牙”。成语里的“咬牙切齿”就是由其完成的)开始松动,一松再松,接着就摇摇欲坠了。本来呢,社会进步至此,“磨牙功”于人已是多余,眼下入嘴的美食包括肉类,还遇得到那种很难嚼碎的疙疙瘩瘩或条条缕缕么?故而这两颗“臼齿”掉就掉吧;谁知,谁知一上一下这俩“活宝”就是活络而不掉,反作“虎牙”之势——以老先的村里老话说就是“愣占茅坑不拉屎,硬赖着”。唉,赖着也算,谁料其中之一再尚足有脱出且倾斜严重,直接演出的“恶作剧”就是去“咬”舌头。虽不至于咬破,但咬出红肿的痕迹已然不止一两次。
在汉语词汇里,带“牙”的词语少说也有好几百吧,大多带点嚣张之意,感觉凶巴巴,譬如:“呲牙咧嘴”,“青面獠牙”,“张牙舞爪”,“犬牙交错”,“牙痒痒”,“打牙祭”.......为啥呢?人类在借助工具之前,最厉害的招数不也就是“牙口”嘛。
忽然想起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作《卜算子·齿落》来。一查找,还真是:
卜算子·齿落 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不用查,辛弃疾作此词时跟眼下笔者年龄差不多。本词译成现代汉语:
世上之事物,往往是坚硬者反倒容易折断,而看起来柔软的呢往往生命力顽强。如果不相信就张开嘴看看,舌头完好无损对吧,看你再看看那些锐利的牙齿早已已脱落无几。 此刻的老夫我就给尔等作应该解剖学示例吧,这不口腔内两边的槽牙几乎掉光,用来装潢门面的门牙(也叫“切齿”)早已是门洞大开。说来我这牙口怕是连门洞都够不上,太丑了嘛,就算个狗洞吧,不要不要太嘲笑,这洞可以供你们进出耍着玩呀!
作品乍看戏谑调侃诙谐,实际还是有尊严在其中的。“狗窦”句:《世说新语·排调》篇:“张吴兴年八岁,齿亏,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不信张开口了看”颇像现代汉语对吧,不过也只是像而已。
最后,来一句莎士比亚的俏皮话来结束本文——莎翁道:一生一世里,人之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除了了牙齿就是爱情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