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好人没好报’的年代里,所有的勇气、正直、善良都不值一提,只有那些心狠意毒贩卖妇女的刘麻子们,仗势欺人给政府当走狗殴打爱国学生的小二德子们、勾结权贵勤于钻营的唐铁嘴们才能混得风生水起。这样的时代真让人心寒。“
《茶馆》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话剧。故事讲述了老北京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在旧中国风雨飘摇的历史进程中苦心经营生意,但最终却没能保住这份家业的故事。
从戊戌变法到解放战争,王掌柜的茶馆历经了时代的沧桑变迁。诸多人物在这间小小的茶馆里粉墨登场,世间百态也在这间小小的茶馆里一一上演。老舍先生将整个时代的风风雨雨都搬上了话剧舞台。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月里,个人的命运如同草芥一般经受着历史车轮的碾压,任何抗争都显得苍白无力。在茶馆的众生相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掌柜、秦二爷和常四爷这三个人物。
一、可怜的小人物——王掌柜
王掌柜绝对是个精明能干又本分老实的买卖人,他能说会道、左右逢源,不断地想办法搞“改良”,添客房、找女招待,变着法儿地想把茶馆经营下去。但变幻无常的世道总是捉弄他,无论他怎么“改”,到头来还是惨淡的结局。最终,这间茶馆也没能躲过被人巧取豪夺的命运,沦为了投机者的囊中之物,而王掌柜自己也落得个上吊自杀的结局。
王掌柜是个可怜的小人物,他的全部理想就是“做一辈子的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只盼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他的理想,将他与茶馆的命运牢牢地拴在了一起。茶馆成了他生活上的唯一指望,也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寄托,好也罢赖也罢,都是他一辈子的心血。
他左右不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能把握在手里的,就是这间茶馆——这条承载着王掌柜全部人生理想的生活小舟,他努力执掌着船舵,不让时代的惊涛骇浪将它打翻。他是个做买卖的好手,在其他茶馆都倒闭的时候,还能让老裕泰一次次的枯木逢春。可到最后,当他眼瞅着小刘麻子勾结贪官沈处长要霸占他的茶馆,改为歌舞厅的时候,他绝望了,他意识到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能做的,就只有与这间茶馆一同殉葬。
二、悲怆的末路英雄——秦二爷
秦二爷是个有能力、有见识、有魄力的民族资本家。他变卖了全部家产,孤注一掷地开工厂、办企业。但终究敌不过外国列强和国内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欺压,一生的心血最终都变成了“逆产”,被充了公,“实业救国”的志向也随着工厂的破拆而灰飞烟灭。到头来,只能空叹一辈子的徒劳无用。
历史书上总是讲民族资产阶级是兼具革命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说实话,我看不懂这么高深的理论,但秦二爷这个末路英雄的悲怆命运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秦二爷算得上是《茶馆》里的大人物了,他的所作所为让人敬重,可他跳不出金钱利益的格局观,也走不出自己的小圈子。 “实业救国”的口号反倒成了英雄的紧箍咒。他有救国救民的善心,有经世致用的才干,但他没有大破大立的勇气,这让他在面对真正的暴力时,显得太过孱弱。英雄的锋芒轻而易举地就被时代的罪恶摧垮了。最终,秦二爷只能回到王掌柜的茶馆里,悲情地抒发着满腹牢骚—— “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三、可惜的家国情怀——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秉性正直、光明磊落。戊戌年间,因为在“莫谈国事”的茶馆里,心直口快地讲了一句“大清要亡”,就被抓去坐了牢。到了民国,他虽然没了贵族身份,但绝不走歪路,自食其力,以卖菜为生,一辈子潦潦草草的收了场。
他是茶馆里的“另类”,既不像其他的小老百姓那样懦弱、胆小,也不像社会权贵一般自私、贪婪。他身上总带着一股子侠义道的劲儿——讲廉耻、重仁义,扶弱济贫,看见要饭的,便请他们到王掌柜的茶馆里吃碗烂肉面。虽然秦二爷瞧不上这样的小恩小惠,可这种人性上闪耀的光芒却是在《茶馆》里不多见的。
常四爷是把有气节的硬骨头,眼里揉不得沙子,他最瞧不起那些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他也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爱国者,无论是大清朝,还是中华民国,他都盼着国家能富强,老百姓能挺直了腰杆过日子。当他心爱的国家遭受列强凌辱的时候,他也敢挺身而出参加义和团,真刀真枪的跟洋鬼子干仗。
可《茶馆》的悲剧色彩也表现在了常四爷身上。就是这么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也被时代的风霜摧垮了。他的正直和骨气,在那个畸形扭曲的社会里显得那么不入流,以至于会因爱国而获罪入狱,因固守气节而与旁人格格不入。怎奈英雄气短呐,当常四爷看到自己面临着无人收尸的悲惨境遇时,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了一段撼人心魄的质问——“我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一事无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整个剧本的高潮全在第三幕——时隔多年,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三个历经风雨、年入古稀的老人,重新聚在茶馆里,回顾着每个人苦涩艰辛的一生,满是无奈、心酸、荒唐。三个老人抛洒着常四爷从街上捡来的纸钱为自己可笑的一生送终,这悲凉的一幕真是催人泪下。
在那个“好人没好报”的年代里,所有的勇气、正直、善良都不值一提,只有那些心狠意毒贩卖妇女的刘麻子们,仗势欺人给政府当走狗殴打爱国学生的小二德子们、勾结权贵勤于钻营的唐铁嘴们才能混得风生水起。这样的时代真让人心寒。
四、太平湖不再扬波,世间已无老舍。
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剧本,我又看了人艺2005年演绎的话剧。梁冠华饰演的王掌柜、濮存昕饰演的常四爷、杨立新饰演的秦仲义都演得太好了。最后自撒纸钱的一幕看了真让人撕心裂肺。同时,也不禁感概,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老舍先生这样天真而又慈悲的人呀,他不是也死在了一个荒唐的年代吗?
在网上看到老舍儿子舒乙的回忆——老舍先生自杀前的一天,他给儿子、女儿讲述着欧洲历史上的“文化革命”。讲完后,他说:“又要死人啦,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他还讲了两个在前几次运动中由于不堪污辱而一头扎进什刹海的例子。这之后,他在太平湖投水而死。
老舍的投湖和王掌柜最后自缢于茶馆的结局多少有点相似,这其中有什么联系,我不知道。曾经看过分析老舍先生自杀情节对其文学创作影响的文章。说实话,太文学理论的东西我读不懂。我只是知道,如果先生没死,那么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家奖就不会颁给川端康成了。公道的是,1978年国家恢复了他新中国第一个“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但只可惜,“太平湖不再扬波,世间已无老舍”。
老舍【图片来自网络】老舍先生的文章,什么时候读起来都是亲切幽默的,可他这辈子却远不像他笔下创造的文学世界那么轻松明快。这多少也有点像《茶馆》里的三位爷,面对人心不古的世道,死撑着坚守着人性的底线,到头来不过是换得了一番自嘲,可这自嘲又是那么的震慑人心。
抗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老舍先生写下过这样一段格言——“谁知道这点气节有多大的用处呢?但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民族的正气,我们宁贫死,病死,或被杀也不能轻易地丢失了它。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们把死看成生,把侵略者与威胁利诱都看成仇敌,就是为了那一点气节。我们似乎很愚傻。但是世界上最良最善的事差不多都是傻人干出来的啊”。
我愿意做一个这样的傻人。
五、好时代与坏时代
什么是好时代?什么是坏时代?真是个难以区分的问题。
《茶馆》里的时代姑且算是个坏时代,因为良知不存,人活得越堕落就越光彩。没有廉耻、没有底线的人都成了大好人。
那么好时代呢?就应该是属于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的时代。勤勤恳恳的劳动会换来幸福的生活,每个人的才华都能在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得到施展,正直的德行不再受人嘲讽。在这么一个好时代里,王掌柜的茶馆也断不会少了往来的茶客,你我推杯品茗之间,谈笑古今,针砭时弊,真真切切地爱着国爱着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