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说创意分享专栏中国文学原创(最美诗歌散文)
【古.临邛(邛人)与(獠人)消失之迷】-_-||狼烟诗影‖

【古.临邛(邛人)与(獠人)消失之迷】-_-||狼烟诗影‖

作者: 狼烟诗影 | 来源:发表于2019-08-10 21:18 被阅读151次
    【古.临邛(邛人)与(獠人)消失之迷】-_-||狼烟诗影‖

    古.临邛(邛人)与(獠人)消失之迷

            作者/狼烟诗影

    四川邛崃市,是一座有两千多年的古城,四川最古的四大古城之一。秦惠王更元十四年,张仪张若奉命在四川修筑的(益州:今成都)(郫县)(临邛:今邛崃市)(重庆),为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古(临邛),便是今天邛崃市,建于秦朝。

    秦惠王四年,灭蜀,便命张仪张若筑城。因此地之前为(邛人)民族的聚居地,秦灭蜀,邛人往西南而退。今:康定、丹巴、石渠、冕宁、西昌贵州、广西、云南、云南一带,乃至邛山之中。秦时期的邛崃,就紧邻(邛人)之地,所以,张若便将新建的木结构城命名为(临邛)。那么,秦惠王派张仪张若灭蜀,当时未灭蜀时的邛崃,又叫什么名字呢?我翻阅了大量的如:《蜀志》《华阳国志》《康熙直隶邛州志》《清.嘉庆志》《民国志》《邛崃县志),终于在(华阳国志)中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文字记述了秦惠王更元四年灭邛人的“秦汉县”。想想,这就有点不对了?秦汉县?这个名字应该在汉灭秦时期说是秦汉县还说得过去,再说古蜀国没有设置郡县制,亦不可能。但《蜀王.本纪》中曾提到(开明九氏),(开明)乃蜀之“帝号”也。那么,说明在秦灭蜀之前是有“帝号”的。“九氏”,可释为九个不同姓的人为九代“开明蜀帝王”。秦之前临邛亦可能为“秦汉部族”,后人记事说为“秦汉县”,这些都亦可能。也许,又是明.扬慎在写(蜀志)时犯下的错误,《华阳国志》却去引用记载……?也许不是,也许历史有惊人的相似,秦灭蜀之前邛崃就是“秦汉县”。秦灭蜀后,重新改名为(临邛)。历史,我们无法去一一去找到真实的答案,只能在一些旧志的猜测中去推理。

    那么,古(临邛)到底有多少个名字?我翻阅大量旧志得出的结果是,(临邛)之前即有秦汉县之说;秦建立(临邛)后,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梁、西魏、隋、唐、五代十国、后蜀、宋、元、明、清、民国,到现在,邛崃已更名很多次了。如(华阳国志)中记载,邛崃因战争就改名,就几十次之多。但是记录下来的就很少了。如汉武帝、汉献帝时期,临邛就被“獠人”攻陷数次,也移名数次。除开“獠人”,还有“羌人”,“土番”,就土番就有六个土番。“黎人”南蛮夷”,还有云南大理的(南召国)。“张献忠”“吴三桂”等亦攻陷攻临邛。《华阳国志》《蜀志》《元和志》《汉书》等,记载这些民族曾经数十次攻陷过临邛,并占有多次。比如东晋“李顺乱后”,便勾结“獠人”攻战临邛,使得临邛搬迁至(江源:今崇州市江源镇)长得两百多年。如“三国”时期,芦山县令不满诸葛亮,他曾诸葛亮出汉中伐(魏:即曹丕)时,又逢刘备逝,便也攻陷临邛,烧了临邛古城。“獠人”攻入临邛最多,临邛还先后因“獠人”所占,曾合于成都,嘉州,蒙山县,依政县,严道县。这些民族在历史中记载攻陷临邛,烧临邛城,就有数十次之多。攻占临邛来自最远的便是(云南)境内的(南召国)。据《华阳国志》《康熙直隶邛州志》等记载,(南召国)就攻陷临邛三次。那么,为什么“獠人”和“南召”会先后攻打临邛?据:《蜀王.本纪》说,秦灭蜀时,(开明)王子去(滇:今云南)召集部族。《蜀王.本纪》又说蜀国管辖至滇,“獠人”起蜀至“南中园苑”,(南中皆园苑),释:为古蜀国疆域其有贵州,云南。(南中:释为中南半岛.今越南、缅甸、泰国)。也曾提到“缅黎”,和之前说“黎人”也攻打过临邛,说明“獠人”和“黎人”居住从古临邛到中南半岛,及东南亚。攻陷临邛最多者当说“獠人”。这“獠人”到底是何许人也?我翻阅大量的“地方志”,“官方记事志”等进行考察,结果发现,这“獠人”现今已不存在了。那么,历史说“獠人”住临邛挨连才三十里,直通西南夷,遍布四川西南大部分地区,以及贵州,广西,云南,湖南。这么大的地区都住有“獠人”,我们可想而知,这“獠人”种族,人之多、地大而广……那么今天的“獠人”哪里去了?只有少量“地方志”和“小说文集”说到过“獠人”演化过程。在历史上,“獠人”民族的人数之多,属汉族之后,实为“獠人”也。今天我寻找的“獠人”并不存在,《史记》追根溯源,现今在(夜郎国)者,布依族者,侗族者,壮族者,乃“獠人”之后。

        古蜀国自(禹贡)乃梁州之域。商并梁于雍。梁贵州辖古蜀国之,也贵州,广西,云南,中南半岛,就是今天的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等地。于《周官》《周礼.小史》《华阳国志》《春秋左传》《元丰九域志》《元和郡县志》《新安志》《至元嘉志》《延祐四明志》《姑苏志》《武功志》《朝邑志》《澉水志》《属志》《汉书》《宋史》《康熙直隶邛州志》《直隶嘉庆志》《民国志》《邛州志》《人物志》《资治通鉴》《后汉书》《诗经》《唐书》《前汉书》《隋地志》《通考》《图经》《九野辩》《淮南子》《庄子》《老子》《博雅》《天官志》《晋.天文志》《山海经》《水经柱》《方兴记》《史记》《蜀都赋》《东京赋》《尚书》《楼院志》《群公画像记》《迁移集》《唐诗记事》《九经要议》《馆阁草》《神仙传》《徐霞客游记》《老学庵笔记》《中州记》《一统志》,匀提到临邛,邛人地理,风俗,古迹,人文。自夏商周时期,写大禹治水至蚕丛及鱼凫以来,尊说(人皇氏)为蜀祖,大禹四川平原治水为王,蚕丛为主,即《神农氏》也,蜀人奉为(川主)。

    (邛人):今天我们已找不到有关(邛人)踪影,两千多年前的(邛人)到底去了哪里?我翻阅大量的资料,一无所获。但在《华阳国志》上有这样一种说法,(邛人亦是羌人)这个推理是否不太赞同……?比如,自远古,蚕丛乃“岷山”人氏,是今天的(茂县)那里人为“羌人”,《汉书》和《华阳国志》记载,尧、舜、禹时,那里为梁州区域。那么,最近在离邛崃五公里的(高山遗址)中,我们发现,人类在那里已居住4300年到4600年,比自夏商周以来时间更长一千多年。梁辖古蜀国亦云贵川和中南半岛,那时,“獠人”就挨“邛人”而居。“獠人”和“邛人”是否在4600年前就已居住在邛崃这个地方……?我们无法解答。“邛人”和“獠人”住的区域在古蜀国以西南域,今:四川邛崃以西南,乃至贵州,湖南,云南,越南,柬埔寨,缅甸,乃自泰国……“獠人”之广,“邛人”只是住“岷山”以西南的“邛崃山”。如果说邛崃山以至临邛在远古住着“邛人”,那和“羌族”是有分界线的。不可能在秦灭蜀时的“邛人”在两汉以后并为“羌人”,没有记载。我们只能说汉以后,由于“獠人”、“邛人”、亦和“六番”“南召”及“黎人”长期骚扰攻站“临邛”,汉朝皇帝便想方设法,把这些民族灭掉,赶走。经过,秦、汉、魏、晋、至南北朝和隋唐不断攻打,最终,这些民族就只有南撤,由于“獠人”和“邛人”是几朝皇帝想灭绝的对象,所以,“邛人”退到西昌住了下来,但是还是免不了被攻打的命运,最终和“獠人”一样退出四川。为了自保,“邛人”在今天的“邛海”留下最后的足迹。便后,更改原“邛人”民族,改为一个新的民族,改头换面,以避被剿杀,便消失在西南或中南半岛也有可能……而同样被几朝攻打的“獠人”,一样和“邛人”民族一样,更改成多个民族,消失在大西南以及中南半岛了。今天的古“夜郎国”,布依族者,侗族者,壮族者,乃至越南和东南亚人,我们亦能从他们远古的文物花纹上,能看见“獠人”和“邛人”的风格。

    那么,秦之前和秦之后的“邛人”到底住在何处?翻阅众多古县志,都说“邛人”住“邛崃山”,这“邛崃山”又在何处?今天的“邛崃山脉”,便是古蜀国时的(岷山)。为羌人所居之地,亦不是“邛人”之住所。查《蜀志》,《邛崃县志》《九域志》《康熙直隶邛州志》,《华阳国志》都说“邛崃山”在古《临邛》南八里,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就在(临邛)南八里的“邛崃山”种过(邛竹)。今天,我们去查邛崃南八里的“邛崃山”,现在实是叫(五面山),再查“五面山”,旧志记载秦之前叫(古城山)。那么“邛人”这个民族在秦之前的部落中心住址应该就在今天的邛崃(五面山:古称:古城山),《九域志》记载,“邛人”之住“古城山”也,在邛州之南八里,古城四面有山围绕。

    这样,透过这个信息,我们可以看见张骞出使西域,是从邛崃经过的!秦灭蜀,在此筑城,改名“临邛”,这也合适,因为古临邛离“邛人”民族就只有八里路,就是四公里的路程,取名(临邛),是有道理的,但亦不知秦毁灭蜀时,古临邛是否也是“邛人”部落……

    那为啥会在这里筑城呢?今天我们猜测,古蜀国曾经在邛崃就要一个部落中心。大量的文字记载,古临邛时期,邛崃有巨大古柏,文字中为参天古柏。《康熙直隶邛州志》《华阳国志》《汉书》《蜀志》《诗雅博》《唐书》记载,邛崃在古临邛时,有一(天庆观)内有参天古柏,离地八九尺有一枝丫,横出,要十人围。可以想象,这古柏主树杆又有多大?起码也是几万年的树龄。还有很多古诗写临邛古柏的,从中可以看到,古临邛之古蜀国的重要地理位置。如果我们可以这样想,4600年前,古临邛已经有人类居住了,不然,邛崃哪来的参天古柏?自唐宋有那么多著名诗人到古临邛赏古柏,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遗址。如邛崃的大同乡,至今还有一棵三千年的古柏,据大同乡老人们讲,以前,古柏多的是,张献忠剿四川后,烧毁了众多寺庙。到清康熙至嘉庆时期,大同乡又在张献忠烧毁的古寺庙原址上,又建了很多寺庙,都用古柏。根据大同乡(石亭庙)碑记,康熙重修的寺庙,柱头直径就达二米以上。清朝就砍去了几百棵古柏来修寺庙。到1957年,邛崃县政府到大同乡(金台山寺)砍去的那4棵古柏,其中一棵也需要8个人牵手围,用来做西桥桥板之用。古柏那么多,那么大?树龄有多大?那么,大同乡在4600年前会有人类在此居住吗……?我们今天可以找陕西皇帝陵那棵5000多年的(轩辕古柏)来对比,就知道大同乡的历史有多长。难怪秦灭蜀,秦要在邛崃筑城的真正原因。那么,古蜀国当时统一了邛崃,南河对岸有“邛人”居住,《华阳国志》讲的“邛崃山”,(邛崃山:即现在的五面山)。可以猜测,秦之前也好,秦之后也好,“邛人”这个民族就住在古临邛的南河对面,所以,秦灭蜀将邛崃改名为(临邛)。

    为什么秦之前邛崃就是一个古蜀国的“古蜀人”部落中心,那是邛崃有这样巨大的古柏,还出产“盐”,有了“盐”,古蜀国的人才会居住在邛崃。那么,古蜀国邛崃的“盐”在哪里?大部分的县志记载火井有火,也有盐井,那就是火井的“盐井溪和黄盐溪”有盐,但是,这只能追朔汉朝和三国,并没有提到“金凤与芳池”之盐井。

    而《九域志》里记载,古蜀国在临邛有(盐井)二口。又有《华阳国志》《元史》记载,【汉地节中,穿临邛盐井,增置盐铁官,)邛州有二盐井,宋名为(金凤)、(芳草)也。天历初,地震,盐水涌溢,州民俟坤愿作器煮盐,而输课于官。诏四川盐运使主之。今废。《东坡林志》说:邛州盐井乃祥符中,民王鸾所开。自庆历皇祐以来,始创筒井,用圆刀凿山如盆大,深数十丈,以巨竹去节,北牡相衔为井,以隔横七入淡水,则咸水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厎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后汉书》说,有水鞲法:此法怀蜀中铁冶用之,大略似盐井取水筒,李贤不识,妄以意解。悲也】。

    今天,我们去推理,这二口盐井决不是说火井的“盐井溪和黄盐溪”之盐井。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邛崃大同乡境内(盐水村)地名(盐井坝)之盐井了。我在去年今年对大同盐井坝的古盐井考察中发现,大同乡盐井坝确能看到有一口古盐井,盐井辕为“八角形状”,当地人称为唐朝盐井。又加“八卦井”。但我在查阅古盐井风格过程中,发现唐代的盐井都不是“八角形”的。从此盐井井辕来看,属道教风格,那么,唐朝信奉佛教。在古临邛历史上,道教早于佛教。西周时期在邛就有仙道的存在,而秦汉三国道教流行。那么以至条理,此井可为秦汉之井也?最迟也是南北朝。因为在南北朝,佛教已传至邛崃大同乡境内,有南北朝佛塔和(竹瓦庵)碑记可查。但当不知道这口盐井在两千多年前叫什么名字?一千多年前又叫什么名字?直至唐宋,亦叫(金凤)和(芳池)的盐井,不知为其名。又听当地人说,在这口古盐井的东面,还有一个田里埋藏有五口似“梅花”形状的盐井,当地人称(梅花井),又叫(梅子井)。书不知道大同乡境内盐井坝之古盐井是否为《华阳国志》《蜀志》《后汉书》《直隶嘉庆邛州志》《东坡林志》中所说的(金凤)(芳池)不……,不过,古临邛只记载有火井(盐井溪)和(黄盐溪),但取盐水方法与此不同,不可是也。那么,就只能说大同乡“盐水村”之盐井合乎了,也也许,4600年的古(邛人)也曾居住于此。

    比如,去年,邛崃新闻传媒电视台、今日邛崃报总编袁国川先生便约我采访过一个大同乡盐水村93岁的李岚清老人。他之所说大同古盐井亦是唐朝古盐井,他在解放前也亲自在本地盐井打水煮盐,也亲自看到邻近“新场”古镇来人,在他门前新开采过几口新盐井,打井方法和取盐水方法,盐井内器具,都和《后汉书》《华阳国志》所说一模一样。而且盐井深度也一样,煮盐方法也一样。

    如果大同乡盐水村的古盐井实为《后汉书》《华阳国志》所说,那么,大同乡的古盐井这种开采方式为中国历史上始创的开采方式。

    古临邛不为人知的历史太多,需要慢慢去挖掘,以弥补邛崃古遗址不识知史。

    【古.临邛(邛人)与(獠人)消失之迷】-_-||狼烟诗影‖ 【古.临邛(邛人)与(獠人)消失之迷】-_-||狼烟诗影‖

    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临邛(邛人)与(獠人)消失之迷】-_-||狼烟诗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kd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