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的报刊活动,从译报开始。林则徐开创译报先河,林则徐、魏源以后,官方对于外文新闻纸的基本态度就是从这刺探情报,以此来“制夷”。
林则徐《澳门新闻纸》1839年
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不办报却致力于译报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时信息的流动围绕着“权力”,并形成T字形的流动模式:统治阶层内横向水平流动;由上而下即权力阶层向被统治阶层的单向垂直流动。“邸报”作为一种从上到下的信息传达的渠道。被认为是实行政治控制的一种手段。
- 林则徐做过一个类比:“夷人刊印之新闻纸”,是塘报。塘报就是邸报。邸报和新闻纸的相同点在于沟通信息的作用,林则徐认识到了这一点,从个体的经验——“塘报”出发,去理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这一新的知识——“新闻纸”。
- 邸报的读者是士大夫、官员,有朝廷大臣向皇帝建议由朝廷来向民间刊刻传发“邸报”,被皇帝驳斥认为影响到政体,可见邸报对于老百姓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于是林则徐从这一点出发,认为外国人创办的外文报因为“不与华人看”,所以上面有重要的信息、情报,于是林则徐为了更好地禁烟,便去搜寻外文报纸上的信息去掌握“夷情”。
- 办报需要对象,林则徐所在的时代找不到办报的理由。19世纪30年代,传教士刚刚进入国内进行办报活动,主要是为了传教。林则徐、魏源译报的目的是为了“悉夷情”,然后“制夷”。
但是不可否认的似乎,林则徐、魏源的译报活动为以后的办报实践产生了影响:
- 洋务派开设的同文馆,把翻译西书、西报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 洋务派译报的动机与朝廷一样,都是为了解外国的情况,以便知己知彼
- 认为外国人在中国出版的中文报刊大多是“商贾传闻”,而外文报则更加有用
- 洋务派关心的报纸内容 不外乎贸易、港口、机器制造等,这些正是他们力图要兴办的事业,所以他们译报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
- 梁启超在《时务报》开篇之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第一条就是广译五洲近事。同时也非常注重译报。
从重视译报转变为重视政论,最首要的原因是甲午以后紧迫的时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