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我只害怕别人眼中的“怜悯”。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灵。不是只有亲密关系才能治愈,孤独也是创作者的灵泉。
2017年8月13日 星期天 晴
如海般的感觉。图片来自网络。1
很多年前,有个朋友去学校看我时,给我带了两条金鱼,一条黑的一条红的。第一天,看到它们相伴而游,很是欢快。不知怎的,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就看见黑色的金鱼漂浮着,一动不动,就那么死了。朋友说,黑色的死了,红色应该也活不了多久。
我知道她的意思。却暗下决心,不要让那条“形单影只”的生命那么快就结束。好像奔着前面的伙伴“赴死”一般。
我想让那条红色的金鱼活得更潇洒,因为我不相信非要两条一起生活才能共度美好的一生,一个孤独的生命仍然有它单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偌大的鱼缸只有它一个小生命的存在,在很多人眼里是寂寞和孤苦,我却觉得那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方式。有牵挂的是一种人生,了无牵挂的生命也可以是另一种极致。
即便如此,被圈养的小鱼还是死去了。那些变成宠物被观赏的小动物,生命都太过脆弱,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2
很早,我就深知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很少能融入“大家”里。即便在人群里,却总感觉隔得特别远。人在咫尺,心却各自在天涯。
无论上学,还是工作后,类似唱K这样的集体活动,推辞是不可能的,参与也只是应付差事。看着大家在光影里载歌载舞地狂欢,我却将自己隐藏在角落里,任凭时间撕扯。
一种深深的隔离感,阻挡在我与人群之间。曾经也觉得外向开朗的人才更讨喜,更容易在团队里获得支持也取得成绩。而自己就是那个存在感特别微弱的一份子,可有可无。
就好像“内向”等同于“缺陷”。我也因此纠结了很多年,在想去改变和不能完成之间拉扯,最后以失败告终。
内向如我,也总是会有那么几个朋友。好像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自然而然。多数时候自然是比较能喜欢一个人呆着。一个人的时候反而轻松惬意,自由。
关系于我,算是锦上添花的存在。我渴望的理解,知己般的关系,还是可遇不可求的。慢慢的,也就相信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或者说相信了人的孤独是种常态。
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就好像“词不达意”的沟通,并不能让人觉得圆满。多数时候,交流都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不能撼动心灵的。无意义的沟通,就好像每个人都在说,却并没人听进去。言语都漂往了虚空,而当事人只觉得有个人在身边就是好的。
好似,无人懂得是更幽深的懂得,可以风长气静。
3
后来,慢慢懂得了内倾还是外倾,只是不同的面向。外向的人,热衷于从外界联系中获得滋养;内向的人,只是更容易沉入自我里反思,更喜欢从内在得到汲取养分。这大概也是从接触荣格的心理类型开始了解的。
还记得有一次做MBTI职业性格测试玩,测出的结果好像是内倾-直觉-思考-判断(INTJ),适合的职业有策划,也有一项是艺术家。只是,那时从未想过自己会与艺术结缘。
据说INTJ是概念型的完美主义者,内向,却又将内省发挥到极致,没事儿就跟自己较劲儿。基本不太热衷人际交往。感觉也不需要太多朋友。不喜欢频繁聚会。社交及周边活动,消耗大于收获。
这样的人,生命的能量是从内而外的,反思与独处,就是最好的方式。或者,人们会自主选择独处,便是因为自己能量来源的方向不同。
孤独就好像一个人的世界,浩瀚无边且自由,充满想象。没有干扰,正适合自我整合,寻找一些能给予自己能量的方式。
人格心理学研究,独处有7个积极层面:1 问题解决:面临特殊问题或决策时提供思考机会 2 内心平静:感觉冷静和放松,拜托日常生活压力3 自我发现:认识自己独特的优缺点4 创造性:激发表现自己的新想法5 隐秘性:不用担心社会约束和别人怎么看你6 亲密性:独自一人,却感觉和某人特别亲近7 灵性:超越日常比个人更宽广世界的一部分
各种类型与测试,也只是了解自己的一些途径。我们会从中对号入座,找到一些标签。但也可以看到自我的一些维度,这便是自己人格中的一些特质,或多或少正在不自觉的起着作用。
多年前测试的时候,我正在做些策划的工作。也算匹配。只是从未想过独来独往的价值,只当是习惯成自然。只知道独来独往让自己多出了很多天马行空和面对自我的时间,阅读写字听音乐。
虽然不热闹,倒也自在。到现在也是,如果从陪伴孩子的时间里逃出,就愿意把自己裹在一些类似创作的事情里,面对空白或文字,或琴弦。
跟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很珍贵。甚至越来越喜欢这种状态。就像是人的存在,有对想象力的追寻,虽静,思绪却漂洋过海,百转千回。时间可流转,来去自如,坐忘不自知。
经常,我们会把“做自己”放在愿望栏里,可认识自己,想来不单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更是与自己相处时觉察了然的那个自己。懂得自己的模式,自己的恐惧,自己的面具与柔软,懂得自己的可贵。
4
安东尼.斯托尔说,孤独是回归自我。不是只有亲密关系才是生活的轴心,孤独也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如同睡眠,孤独也是人们心灵整合,重新聚集能量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点,对于内倾的人很重要,对所有的人都适用。
对于创作者尤其重要。他们可能需要适时地与人群保持距离,给想象更多时间。创作的灵感或意象,就需要在那样的心境中酿造。
如若喧闹,繁忙,必然占用更多心力,而无法构造和思想。艺术家,更倾向主动选择孤独,去体味打磨一种意义与深邃。
生活需要一种创作的精神,发现并赋予它意义。我们不是沉醉消沉在平庸里,而是努力发现灵魂的光彩。无论哪种创作的方式,都是作为人的表达,发现,抗争和呐喊。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而独处却是唤起想象力的方式。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置于孤独的境地,我们都会选择用创作对抗黑洞,总试图留下一些个人化的印记。有些人,就是在狱中里完成创作的,比如司马迁作《史记》。
斯托尔分析了那些著名的作家或艺术家,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建立亲密关系,却在创作的领域里完成了自我实现。不能说都是被动选择,也许本就带着这样的使命。或者,性格决定命运。
中规中矩的路走得平淡无奇,安全也就不出彩。正常,也像个魔咒,注定的平庸无能。有时,我会想,也许我们真的太过正常,活得太规整,然后就把自己活没了。
所有的人都按照传统,冲入关系里,更相信亲密关系才是意义所在。就像女人为了家,为了婚姻,为了孩子,贡献了一生。然后呢?还是支离破碎,或一地鸡毛,或仍旧孤独。
如此,还不如饮下孤独,找回自我,活得更丰富。人与人的相遇,不是一半找另一半就圆满了。而是各自圆满了还可以在一起。
孤独从来不是可耻的,它只是属于一个人的好天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