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作者: 汾河边 | 来源:发表于2019-07-14 08:21 被阅读0次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亘古不易。奇巘嶐嵸,洪波浩瀚,名山大川,典崇望秩。稷无所谓岳,视公凟视侯也。然,姑射紫金峰峦耸秀,夙称奥区。汾流巨浸游衍曲折,自城南向西,可溉可舟可渔。近山之地,岩瀑溢涧,渠洩坑潆。居民障堤之,引灌之,以为农利。外此,葫芦碧水诸泉贯穿环绕,亦皆分注田畴,尽成沃土。至于脉络旁通风气,渟蓄文运,与地脉因之,裨益于邑更大。乃积久渐至湮塞,后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之人有志民瘼而欲转移风俗,可勿濬凿疏复,以其永利欤。

帝王统一区宇,必先上应纬纏,下列疆土,於以定封守、巩皇图也。稷实居唐虞畿内,三季以来,为河东重镇。虽割据迁裂,纷错靡一,而山川如故,有足稽焉。[刘志]

自井田亡,燧人氏失职水旱频仍,率归天数,所从来矣。顾今之沟洫非古乘时,相地()()而堤障之,亦尽地利之遗意乎?[此刘志沟洫也,今编列山川而附以水利,以其归重人事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说有足多故,并附载于此。]

稷神山在县南五十里。东连闻喜,西连万泉,南连夏县,峰峦层出,邑景“稷峰叠翠”即此。以后稷教稼于此,故名。唐《地理志》:山下有漉漉泉。《水经注》:汾水又经稷山北,山在水南四十多里,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晋景公治兵于稷,以略狄土。即此也。

姑射山在县北二十里,石壁天成,峰峦秀削,上有姑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射洞,邑景“姑射晴岚”即此,北至滴水岩,即隶乡宁境。

紫金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有峪洞,洞口时有飞云往来。

峨嵋岭在县南四十里,东西袤二十里,高九里八十步,山有两峰,弯环凝翠,望若修眉,南峰尤高。

昆仑山在县西北二里,土山,空窣中多故蛤。

仙掌峰在紫金山上,有掌痕承月状,故邑景学“仙掌擎月”。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青阳峡在紫金山内,段克己有《游青阳峡》诗。

圣王山在县北三十里,西连紫金山,又西连姑射山,西至河津县界止,东西广四十里,高九里,盘踞十二里,北接乡宁界。山有五峰,中峰尤高,有马壁、晋家、黄花三峪,迥出群山。

马头山在县东北三十里,西连马壁峪,上有袁达寨。


汾河在县南二里,繇上王村绛州界起,至薛村河津县界止,隶县境共七十二里半。东界自下庄村渡至崔村五里、下费村十里、上费村五里、苑曲荆平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李村杨村各十里,至西界薛村渡十二里半止。《水经注》:汾水又西,与华水合,出北山华谷,西南流注于汾。

漉漉泉在稷王山下。

鱼儿湾在县东七里,汾水之湾,鱼所居也。

黄华峪涧在县北,近河津界,有东涧、西涧。

葫芦泉在县北二里,佛阁寺西,形似葫芦,邑人引水入泮池。

晋家峪涧在县北,有浸水,遇雨有猛水出焉。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甘泉在甘泉村北,按:元天贞观碑称县为甘泉邑,即此。邑景谓“甘泉纯春色”。

白杨泉在小杜村南,流入汾。

碧水泉在加家庄,康熙六年,知县孟孔脉开渠倒葫芦泉水南向,绕文星台前,折而西与碧水泉会。碧水泉由城西后土庙右,南至老岔,折而东合葫芦泉水,同归于汾。形家谓之“二水合襟”。

水利

县西北黄华峪,涧系清水,溉张东西田。雨则混入猛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水。东涧自上及下溉张东村、圈头、傅家庄、邢家庄、陶梁,华峪、涧东、程杜、胡家庄、梁村、段村等地。西涧自上及下溉张西村、路村、华峪镇、宁翟等村。

县北晋家峪,涧内有浸水,遇雨涨,溉乡宁山底村及本县薛家庄、仁义等村田。万历间知县李希召均水利。

县北马壁峪,涧系猛水。古分三路,东路首溉稷山三界庄,有余水方溉绛州北董庄、官庄、光马庄等村。中路溉李老庄、太杜庄、廉城庄等村。西路溉范家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庄、张家庄、刘家庄、东庄、高渠、西舍、中舍等村,俱稷山境。明时,官庄于中路创开偏渠,搀夺李老庄等村水利。万历三十九年,知县张思恭详复古制,立有碑记。至康熙十年,又因争水起衅,绛州知州张琰圭、稷山知县顾涞初奉委勘验,断令遵照旧例将支流堵塞,复立碑记。

小杜渠猛水溉小杜村田。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东曲渠猛水溉东曲村田。

稷王峪猛水溉西里、董家庄、吴壁村田。

葫芦泉日溉田数亩,流入泮池。

白杨泉在小杜村,溉绛州武平庄,稷山小杜、上王村、洞治村、甘杨村、东刘、西赵村地,七村轮流溉田,八日一周,不得紊乱。县治有碑记。

三界庄池在城东北三十里,万历间凿引株马头山泉水以汲,居民便之。

西长池在城西南四十里,庄近南山,井深千尺,居民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艰于鉼綆,贮水以引饮云。

姚庄池在城西北三十里,隐士姚绶()()引十余里。

永济泉在城北十五里上胡村,引北山东沟清水,甃暗渠流十余里,达村东门。

铺头堰在城东北三十里,沙沟庙前甃以障,马壁峪水延袤可三四里。

薛村堤在城西二十五里,旧有涧无堤,知县事吴峻令筑堤堰,溉田二百亩有奇。梁蕙有记。

县南汾河,东接绛州,西连河津,两岸濒河地旧无渠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道,盖缘县境地形卑注,汾河居上,河流泛涨易致淹?没,且迁徙不常,难以设渠至于岸上地亩,民多开井灌溉。其左右高陂峻岸,河水不能引上,虽渠无益也。

相关文章

  • 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亘古不易。奇巘嶐嵸,洪波浩瀚,名山大川,典崇望秩。稷无所谓岳,视公凟视侯也。然,姑射...

  • 同治版《稷山县志·疆域》

    三代都邑之制,划土分疆域,一地之民而居之。于以稽民数、定壤赋、宣政教也。自秦罢侯置守,迄今县令任专职焉。稷幅员广百...

  • 杨赵村名可能是这样来的

    据同治四年版《稷山县志》:“白杨泉在小杜村,溉绛州武平庄,稷山小杜、上王村、洞治村、甘阳村、东刘、西赵村地,七村轮...

  • 旧《稷山县志》序言选

    梁溥编纂《稷山县志》序三 县令 贾宪 初, 稷山县志成,汝南强君晟序之, 未梓而卒。君卒去岁冬, 其子格谋诸前地官...

  • 恩施西门古城墙——我童年时的记忆

    2020年3月11日 星期三 雨 封城47天 现在的恩施古城,据文献明确记载建于宋代,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载:...

  • 乞巧

    湘赣边界的慈化山区引出一条蜿蜒东向的江水,唤作“锦江”。清同治《筠州县志•山川志》也载:“锦江源出袁州府万载县龙河...

  • 六堡茶为什么能祛湿养胃,还可以隔夜喝?

    在清同治版的《苍梧县志》就有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说的即是六堡茶,它是有“隔夜不馊”的特点的。...

  • 《稷山县志》文化遗址篇

    第四节 仰韶文化遗址 武城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武城村东800米处,南依高崖,北临汾河。自沟口向...

  • 〔收藏〕《情迷竹溪——竹溪旅游解说词》之露水集(蒋家堰镇)

    蒋家堰镇,居鄂陕之交、楚地边陲,历史悠久、风情别致。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载,“蒋家堰,县西三十五里。”该志以蒋家...

  • 读《玉山县志》

    读《玉山县志》 我手头的这本《玉山县志》(同治十二年),是在网上花十块钱下载的。PDF格式,1600余页,手机阅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治版《稷山县志·山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tb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