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电厂工程师到雨果奖,是什么让他一直坚持?

从电厂工程师到雨果奖,是什么让他一直坚持?

作者: 清风徐来入我心 | 来源:发表于2022-03-18 23:32 被阅读0次

他是亚洲第一位获得世界科幻雨果奖的科幻作家。

他是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级水平的中国科幻巨匠。

他的小说《三体》风靡全球,销量超2000万。国家首脑,互联网巨头都是他的书迷。

由他的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电影在2019年春节档上映,斩获53亿票房,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他是个狂热的航天迷,喜欢观看卫星发射,觉得卫星点火的一刹那充满了神性。

他坚持每天早上慢跑一小时,每周游泳两次,保持体魄的原因是为了30年后可以登上太空。

他想要把自己冬眠,到未来看看。如果能够去到未来,他想去到人力所能够去的最远的距离。

他就是中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

从一个普通的电厂工程师走到世界级科幻大师,刘慈欣的科幻创作之路并不传奇,甚至于一大半的创作都是兼职完成的。

他说,写科幻小说是我的爱好。

因为热爱,他坚持了一生。

1,生根

1970年4月24日的夜晚,7岁的刘慈欣和村子里的大人孩子们站在村庄前的一个池塘边,一起仰望晴朗的星空。漆黑的夜空中,一颗明亮的小星星缓缓划过,大人们说那是一颗人造卫星。

多年后,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升空,让无数中国人第一次把目光投向星空,也让无数的中国人第一次理解了太空的概念。

而那颗星星,也在刘慈欣的心里留下了一颗科幻的种子,点亮了他的科幻人生。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无聊的刘慈欣从父亲藏在床下的箱子里找书看,一本《地心游记》吸引了他的注意。书中描述的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带给他前所未有的震撼。后来父亲告诉他:这是科幻小说,是有科学依据的创作。

父亲的一句话,让科幻的种子在刘慈欣的心里扎了根。

2,发芽

小学时,刘慈欣读《十万个为什么》,当看到“光年”的概念时,他脑海中出现的不是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也不是一串复杂的数字,而是一道细细的光线在漆黑寂静的宇宙中极速穿梭,这种具象化的想象让刘慈欣如痴如醉。

学生时代,刘慈欣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的科幻小说,成为了一个狂热的科幻迷。

高中时,他遇上了对他今后写作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美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说《2001:太空漫游》,这本书对宇宙星空的描述给刘慈欣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他曾写道:“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的眼中是另一个样子了,那感觉像离开了池塘看到了大海。这使我深深领略了科幻小说的力量。”

从那时开始,科幻创作的萌芽悄悄的在刘慈欣的心里滋生。

高中时,刘慈欣写了自己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小说讲的是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送给一个孩子一件礼物,看着像一个气球,但当孩子用鼓风机给气球吹气时,却越吹越大,最后吹成了一座城市。

处女作虽然稚嫩,却开启了刘慈欣科幻创作的第一步。

3,开花

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才华和努力,更需要对科幻创作的热情。

刘慈欣在《球状闪电》里写到:人生的美妙之处在于迷上一样东西。因为迷恋科幻,所以自己才愿意去做点什么,创作点什么。

因为热爱,刘慈欣从第一次创作开始到发表小说《三体》,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共写了短篇小说31篇,长篇小说6篇,为中国科幻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刘慈欣的创作历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985年到96年,是他创作的摸索阶段。这个阶段由于自身写作经验不足,加上当时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停滞,他出产的作品不多,也没有发表过。短篇小说《宇宙坍缩》、《微观尽头》和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1997年,中国科幻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点,由《科幻世界》杂志举办的国际科幻大会在北京召开,为中国科幻打开了新局面。

刘慈欣的科幻梦也重新被点燃。创作热情高涨,进入高产期。从97年到2005年,他连续创作了27篇短篇小说和2篇长篇小说。并且自99年《带上她的眼睛》第一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开始,从99年到2007年,刘慈欣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成为中国科幻作家的中坚力量。

科幻文学在中国一直属于小众文学,即使时至今日,中国的科幻小说读者仍然无数不多。所以中国科幻小说的作家并不是一个非常有光环的职业,稿费更是少得可怜,用刘慈欣的话说,根本没办法养活自己,所以只能兼职写。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没有金钱和名誉光环的激励,能够坚持创作的动力何在呢?

一个主持人曾问刘慈欣是如何坚持创作的,刘慈欣回答,“对我来说,科幻创作不需要坚持,停止创作才需要坚持。”

显然,刘慈欣坚持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热爱。

4,结果

2015年8月23日,美国航天员Kjell Lindgren在国际空间站上宣布,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消息传来,如一颗平地惊雷在中国科幻界炸裂。

雨果奖素来有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亚洲的科幻作家获得。刘慈欣成为亚洲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人。

此后,《三体》引发的狂热日渐高涨,日本5天内加印8次,全球总销量达2100万。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了快点读到下一部给刘慈欣发邮件催稿,互联网大佬马化腾、雷军、扎克伯格强力推荐,比尔盖茨把它加入书单。在国内,《三体》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科幻热潮。

而作家刘慈欣,也登上了写作生涯的巅峰。复旦大学教师严锋评价他:刘慈欣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更有人冠之以“中国科幻之父”的称号。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科幻元年。

而此时,据刘慈欣刚开始创作时的1985年,已经整整过去三十载的时光。

2017年《朗读者》节目邀请刘慈欣作为嘉宾,当被董卿问到15年获得雨果奖的那一刻,是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刻时,刘慈欣回答:不是,因为我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把科幻的世界呈现给读者。

三十年间,少年的容颜逐渐苍桑,然而心中对科幻的那一片热爱,却始终未变。

写在最后

作家是一个职业,而写作的最初却是源于热爱。当我们将这份热爱转变成职业的时候,锻练技巧固然重要,却不要忘了,热爱能够支撑我们走的更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电厂工程师到雨果奖,是什么让他一直坚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tg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