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智取生辰纲回目中,杨志为了重回朝廷而接下了护送生辰纲的重任。为了避免不测,他处处小心。开始趁凉行路,后来到了荒凉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热时赶路。这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却得不到军汉的理解。最后,连老都管、虞候都开始抱怨,于是军汉们便不听杨志的打骂,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岗的树林里休息。就在这里被晁盖等人用计抢走了生辰纲。杨志无法交差,最后流落二龙山。
为了押送生辰纲,杨志煞费苦心,深谋远虑,也可说是一个精明能干之人,但最后仍然被夺取,为何?除了人外有人,吴用计高一筹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志等人内部不和。
设想,假如众人对杨志言听计从,就不会在黄泥岗歇息,也就不会给吴用等人下毒的机会。
杨志这个人精明过人,武艺高强,如果单打独斗,或是真刀真枪较量,晁盖等人也许不会得手。但是人家不用武力,而是智取。这样的话单靠杨志一人殚精竭虑,着急上火就不行了。杨志智商不低,但是情商很low。总觉得自己将门之后,瞧不起下等军汉,所以一不合意,非打即骂。惹得挑担子的军汉怨声载道,最后撂挑子不走了。杨志和两个虞候可以说是官职差不多,但对他们说话也好不客气,以至于两个虞候也对他愤愤不平。只有一个老都管还算识大体,一直帮着杨志劝解众人。但是,杨志说话太直,把最后一个铁杆个给得罪了。落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指挥不力。
杨志为何如此粗暴待人,除了性格使然。也跟他的动机有密切关联。杨志的心思里只考虑自己。急于邀功,为自己加官进爵,光宗耀祖铺平道路。害怕失败,再次获罪,无法翻身。急功近利使他患得患失,以至于脾气暴躁。
读杨志,我不禁联想到我们做老师的。学生表现好,我们眉开眼笑。表现不佳,就会板脸训斥呵责。如果遇上考试成绩不理想,那更是脸上阴云密布 学生胆战心惊。课上成了批斗大会。为何,学生成绩不佳他自己着急上火才对,我们做老师的着啥急?我们着急多数不是为了替学生着急,而是因为自己的面子,排名,考核,奖励,职称。说白了,也是私心作祟。如果我们抛开名利,一心为学生着想,把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或许我们就会少一些火气,多一点爱心。少一分焦虑,多一份淡然。少一点批评,多一些赞美。用心做教育,不论得与失。用爱心,耐心,慧心去引领学生。或许我们终会无心插柳柳成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