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3日,我开通了个人公众号,最早叫“独坐幽篁的世界”,名字源于王维的《竹里馆》,后来觉得不接地气,又改成了“爱踢球的教书匠”,再后来,又觉得有点土,索性改成了“刘老师的日行录”,本意督促自己每天写点有趣的东西,记录生活,以待回忆。
到今天,差一个来月,这个公众号就已经四年了。
这四年里,这个公众号一共发表了自己的155篇和朋友的5篇文章,包括了生活小记,读书心得,足球评论,教学反思和一些教育叙事,偶尔也学着写一些诗歌和小说,质量都很一般,自娱自乐而已。
四年,155篇,平均一年不到60篇,算到每个月,每月不到5篇,很对不起“日行录”这个名字,还不如叫“月行录”。我不是一个惯于坚持的人,简书上挑战日更,最多坚持了22天,那上面每天只要求更新100字,可自己都没做到,常常让我十分沮丧。我知道,自己写东西只是兴之所至,有时可以一连更好几天,觉得这也没什么难的,可有时几个月都不会登陆,好几次都把登陆密码忘了,幸好可以用短信验证码找回,不然这个号的命运和以前在天涯论坛,新浪微博的时写东西的id一样,早早被丢进回忆的垃圾桶。
最危险的一次,是网上有一个人发微信,愿意出五百块钱收购我的公众号,当时的我十分心动,当初随便申请的号,现在还可以换五百块钱,这不跟白捡了一样?当时关注的人大概有一百来个,大多是同事和朋友,在我最初雄心勃勃想要好好运行时,碍于面子点了关注,后来在我偶尔诈尸般的更新中,也没有取消关注,真的还是很感谢他们。
当然,这能值五百块,并不是因为自己写得好,粉丝多,而是是因为我申请的早,公众号有留言功能,不然就只有三百块了。后来我想了又想,还是没有为这五百块出卖,一是因为现在五百块对自己而言并不多,而是因为这上面很多文字我并没有留稿子,要是卖了,以后肯定再也找不到。虽然写得很一般,但毕竟都是当时死了好多脑细胞一个字一个字敲下来的,如果随便丢了,也确实有点可惜,于是就没为这五百块折腰。
我其实还是挺喜欢写点东西,高中时喜欢看书,也喜欢写作文,有几次,语文老师愿意把我的作文当做范文,内心也是暗自窃喜。到大学读了中文系,QQ空间和校内网正盛行,当时也在上面写了些现在看来难免尴尬或感动的东西,后来上班,当老师,听说反思三年可成名师,加之在乡村时间充裕,也记录了不少学生和自己的故事,日积月累,也算有了点积累,大多发布博客和QQ空间,还是自娱自乐而已。
再后来,结婚生子,加上当班主任,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也就不怎么写了。越不写,越不会写,越不会写,越不想写,这种循环,我大概持续了有两三年。也曾暗自惭愧,一个自己都不写作的语文老师,又怎么能教会学生写作文呢?可文字这东西没什么诀窍,唯手熟尔,写得少,偶尔写点东西就惨不忍睹,自己都觉得很垃圾,也就愈发的绝了这个念头。
这种状况一直到2017年年底,一个大学同学开通了公众号,我点进去后,非常吃惊,也非常羡慕,同样是中文系,还是同班同学,人家的文章写得那么好,生活丰富多彩,可自己呢,曾经对文字的热爱和坚持到那去了?明明自己是喜欢的,为什么那么容易就丢掉了?
那时,我也有了开一个公众号的想法,可又觉得这东西很复杂,排版编辑啥都不会。2018年,我向运行学校公众号的舒蕾老师请教,他教我如何编辑个人公众号,我才真正开通并坚持,虽然中间断断续续,可毕竟没有放弃,于是也就有了这一百五十来篇自娱自乐的小文章。
今后,我想自己还会坚持下去,不是为发表,也不是为挣钱,只是因为自己喜欢,也为记录自己的工作,思考和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今天写下这篇文章,是对自己的鼓励,督促,坚持和鞭策,也希望走更多的朋友,学生,都愿意用文字记录生活,给未来留下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