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假如你是一个蝙蝠学家,对这种毛茸茸的夜行者了如指掌,包括他们怎样倒挂在天花板上,如何靠声纳在黑暗中飞行,如何进食、沟通乃至于如何繁殖。从几年前开始,你也研究蝙蝠的大脑,知道哪些区域负责哪些行为。
但当你追问自己:当蝙蝠是什么感受?靠声纳在空间中定位,用耳朵代替视觉,究竟是怎么回事?拥有毛茸茸的带翅膀的身体是什么感觉?蝙蝠闻到的世界是什么味道,吃在嘴里的食物是什么滋味?你能想象这些是什么感觉吗?
你知道做人是什么感受,但你是否可以想象,当蝙蝠对蝙蝠来说是什么感受?
这是托马斯·内格尔在1947年发表的论文<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中提出的思想实验。他表示,我们无法真切的想象当蝙蝠是怎么一回事。即使我们拥有蝙蝠的身体,挂在天花板上睡觉,吃蚊子,也无从了解蝙蝠的感受。这样我们只会知道作为人吃蚊子和倒挂在天花板是什么感受,也许就是费力和恶心,但我们无从得知蝙蝠做何感想。
实际上,蝙蝠只是作为隐喻出现的,内格尔在讨论一个更大的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者,我们永远不可能真切的从内心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和理解另一个存在者的意识。
我们向来不可感受另一个存在最本真的内心,包括其他人类在内。我们无法洞悉,在别人的内心中,究竟进行着什么。我们可以猜测,可以"感同身受",把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套用在他人身上,然而,当我们和朋友一起吃着草莓冰激凌、和恋人一起看着雨后彩虹的时候,我们无法知道自己所体验到的,是否和朋友体验到的是一回事。内格尔认为,人类只能从主观的内在视角研究意识,科学的外在视角不能研究我们的意识。
然而仔细想想,内格尔似乎也有些绝对。维特根斯坦对内外视角的区别提出了批判,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中,我们可以判断别人的心智状态:如果一个人倒在地上,表情扭曲,还在流血,那么他应该就是感觉疼痛。如果此时我们还主张不知道他的心理状态,是十分荒唐的。
心理学中有个"同理心"的概念,就是说我们能感受别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当朋友遭受苦难,我们也为止沮丧;当朋友迎来胜利,我们也为之高兴。这都是同理心在发挥作用。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中国古代的哲人也曾思考过。<庄子·秋水>中惠子与庄子的对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战国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若说是全然的理解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该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类恰恰是对这种理解有一种追寻的情怀,知己难寻,但我们从未停止过。爱情、友情,最高的,乃是理解。林夕曾经说过: " 很多人结婚,只是为了找个跟自己一起看电影的人,而不是为了分享看电影心得的人。如果只是为了找个伴,我不愿意结婚,我自己一个人也能够去看电影。"
哲学之迷思,深邃而动听,恰如知己之旨趣,惹人神往与之。
内格尔的蝙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