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触龙说赵太后》
事件背景:赵惠文王刚驾崩,幼子孝成王继位,其母赵威后摄政,秦国虎视眈眈,想趁人之危攻赵。赵国请齐国出兵解围,齐国开出来的条件,要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当人质。赵太后最疼长安君,死活不同意让他去齐国做人质,众大臣劝说都没用,太后放下狠话:谁敢再来劝,就当面吐他一脸唾沫。
老臣左师触龙,为了救国于危难之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与其说他是去进谏,不如说去向太后请安,陪她聊天。来个曲线救国。
老臣对老妇,先聊腿脚不方便,再聊吃饭也吃不了多少,真是同病相怜。又聊疼爱幼小的子女,为他们的前程担忧。男人也是这般护子心切,出乎太后的看法。这样拉家常似的闲聊,既解除了太后的戒心,又抓住了她的同理心,产生共情和攀比,女人比男人更爱孩子。
聊着聊着,赵太后跟着触龙的思路和话题,慢慢地认可他的观点了。父母如果真的爱子,就要为他做长远打算。把太后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作对比,为女儿燕后考虑得长远,反而是更爱她的表现。
国君要配得上王位,还要坐得稳固,没有功绩肯定不行,难以服众。把上几代的诸侯、别国的君王,与赵国的情况作对比,如果没有建立功勋,荣华富贵国器之重即使在手里,快的话自己这一代就保不住;慢一点的话,子孙也都享受不到。
触龙没有提半点让长安君当人质的说法,却旁敲侧击。内比子女,外比诸侯;小里谈父母之爱子,大则论立国之功勋,说得赵太后频频点头,欣然接受。最后愉快地听任他派遣,乖乖把儿子送去齐国当人质,齐国才出兵抗秦,解救了赵国。
如果换作兵谏死谏,就不是太后吐唾沫的事了,也许就是血光之灾。触龙向赵太后进谏,可谓是国之高层的聊天,已经是至高境界了。
此文的细节描写传神,对话、动作、表情描写都非常生动,情节随着对话发展,环环相扣。问题迎刃而解,目的水到渠成,皆大欢喜。令人佩服之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