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收入最高的时期,一年的收入可以在北京买下四套大四合院
1929年和1930年,鲁迅的年收入都超过15000个银元。他和弟弟周作人曾花3500银元在北京购买过一套大四合院,这样一算,他一年的收入至少可以买下四套大四合院。如果按照一个银元约等于现在的100元人民币来计算,鲁迅的年收入超过150万。他尤其喜欢买书,最多的一年买书都花了2000多银元,等于买了大半套房子的书。
2、张恨水一本小说就赚了一套大四合院
张恨水的吸金能力非常强,他的两本畅销小说《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共得稿酬8000银元。他花了4000银元买了一套大四合院,等于是一本小说一套豪宅啊。另外,他每个月仅稿费收入就多达五六百银元。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鲁迅曾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买过一个小四合院,价值800银元。这么一算,张恨水一个半月的稿费就能买一套小四合院。
3、章太炎写了一篇墓志铭,赚了一万银元
章太炎名满天下,润笔费也非常高。1928年黎元洪去世,章太炎写了《黎大总统墓志铭》,润笔费将近一万银元,可谓一字千金。杜月笙是章太炎的铁杆粉丝,每次见面都会给章老先生留下一两千银元。而当时一户普通的上海人家,一年的生活费才400银元。
4、康有为太土豪,家里光仆人就40多个,连保安都是外国人
民国时期的康有为,那是相当有钱,家里不仅有五房妻妾,6个子女,40多个仆人,还有两个印度保安。康家一年的花费超过25000银元,确实豪横。花钱如此阔绰,吸金自然厉害,康有为的收入来源广泛:一、早年的积蓄,二、保皇会的基金,三、军阀和官僚的赠银。除此之外,康有为的书法作品也非常值钱,仅出售墨宝,一年的收入就有一万多银元。
5、胡适26岁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挣到两万多块
胡适26岁时就当上了北大教授,月薪280银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将近3万块,1930到1937年间,胡适收入更高,平均每月的收入高达1500银元。是同时期鲁迅平均月收入的两倍还多。但是胡适的花销巨大,不仅热衷于公益,还经常接济朋友,临终前家里只剩下135美元。
6、郭沫若曾因拖欠房租而被房东赶了出来
20年代初,刚从日本回来的郭沫若经济非常困难,月薪不足100银元,还不到胡适收入的五分之一,还因为欠房租被赶了出来。1926年他在广东大学任职、任教以后月薪才达到到四、五百银元。1927年郭沫若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少将,月薪达到了600银元,终于不再是个穷小子。
7、兄弟俩一起买房,周作人只出五分之一
1919年,周作人和大哥鲁迅一起买下了北京八道湾11号的大四合院。房价3500银元,其中一千元为变卖绍兴老宅所得,剩下的2500元,鲁迅出资两千,周作人只出了五百。后来兄弟二人发生矛盾,鲁迅携母亲和妻子搬出八道湾,没有向周作人要一分钱。从此周作人独占大宅,但钱仍然不够花,主要是家里有个“败家娘们”——羽太信子。
8、王国维:死后没有留下一分钱财产,想进颐和园自杀,却连门票也买不起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向同事借了5元钱,悄悄雇了一辆人力车,到了颐和园门口,花六角钱买了一张票进入园中,然后投湖自尽。遗嘱中写明没有分文遗产。王国维作为著名学者和教授,吸金能力很强,但却从来没有把心事放在赚钱上,更不会理财。一代国学大师,如此结局,让人可敬但也可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