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参加了一场教庭教育讲座,对于老师讲到的其中一点,印象颇深。
老师讲到,现在孩子普遍缺少动力,不知道为啥要努力学习,不知道为啥要用功,心里好像少了那么一股往前冲的劲。
然后,老师分析说,那是因为物质生活太充裕了,生理需求一旦被完全满足了,想吃的想玩的想穿的全部都很轻易就满足了,生命的原动力就失去了。
现在,各家各户的家庭条件普遍都不错,衣食无忧。而父母呢,都很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愿意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其实,这不是爱,这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动力,毫无所求。
最后,老师给出的建议是,物质生活上,欠着点,别那么实打实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如果实在不忍心,那就退一步——不要立刻满足,试试延迟满足。
深以为然。
曾经一直觉得这是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的孩子,好像早已没了我们当初的那股狠劲。
前段时间,与几个同学讨论起这个问题,大家深有同感。我说,我们小时候,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但是都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想要跟父辈一样过那种清苦的生活,想要改变命运,所以,才拼了命地努力,并最终迎来了改变。
其实,有时候,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或许正是改变的契机,正是努力往前的动力。
可惜,现在很多孩子已经没有了这种机会,他们过得太舒服了。不管有钱没钱,一个个孩子都被父母富养着,甚至,穷人家的孩子也被当成富二代养着。
表面看,这是父母深沉的爱,宁愿自己苦,也不能苦孩子。其实,细究之下,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以爱之名,在行伤害之实。
最合适的抚养方式,大概是不管男孩女孩,物质上都要适当地穷养,精神上则无限度地富养。
以前,物质匮乏,物质上不得不穷养。
但是,现当今,在物质充裕的现实条件下,如何适当地穷养,的确考验着每一个父母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