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这样的说法来表达:父亲的视野就像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决定了最终的限制和边界。
在我们人生的开始阶段,也就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往往还处于起步阶段,就像婴儿刚学走路一样,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还很有限, 青涩无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抉择几乎完全由家人主导,尤其是父亲,他作为一个家庭的重要支柱,也是我们最初的引导者。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先生,为人开明并且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把培养孩子的教育当作自己最优先考虑的事情。
他选择让杨绛在8岁半时进入上海启明学校,要知道那时他们家在苏州,路途遥远。
尽管心中不舍,但最终还是忍痛敲定了。
杨绛在她的回忆中提到,她的父亲认为启明的教学很出色,管理非常严格,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中文和外文基础。
就像这样一个小小的杨绛,她已经开始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她常常思念家乡,甚至流泪。
尽管如此,必须承认,父亲的远见为杨绛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父亲对杨绛的学业要求非常严谨,但并不专制,他非常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杨绛始终铭记的是,在大学选择专业时,她在老师极度建议她选择理科并坚定自己的文科兴趣之间经历了摇摆和迷茫。
她的父亲说了一句话,让她意识到了什么。
"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让自己感到舒适和自信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于是,杨绛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旅。
杨绛的父亲以其独特的品质令人敬仰,这个品质是物质极简。
他经常强调,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只会让人沦为物质的奴隶。
在杨绛的作品中,她的朴实风格也是备受赞誉的,这些作品在耳濡目染之中深深地扎根于读者心中。
尽管她已经声名鹊起,但她的家里仍然非常简陋,没有进行任何装修。更糟糕的是,她的衣服已经穿过很多年。
王瑞,一位著名的编辑,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他在职业生涯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
他曾发现杨绛的鞋子具有独特的设计,询问她才得知这些鞋子是钱媛穿剩下的。那一刻,他感到非常难过。
这个老人虽然能够将大量稿费捐赠给清华大学和美国好读书基金,但他的生活却非常简朴。
由于杨绛能够看淡身外之物,她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写作,并屡次在文学领域取得高峰。
没有父亲如同引导者的陪伴,就没有杨绛在文坛上的卓越表现。
心理学家斯宾塞曾表示,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引导他们进入外部世界的角色。
父亲的品质高尚,他的孩子自然品质优秀;父亲具有远见卓识,他的孩子才能有广阔的前途。
父亲的眼界和气度,影响着孩子未来能够达到的成就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