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
本书介绍
《秋园》这本书描述的是作者母亲秋园的一生,读这本书,总感觉自己的内心像是压着一块大石头,一个字“苦”不断地在我的脑海里叠加,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秋园被生活的磨难一次次打入谷底,一次次在黑夜里跌倒了,然后又努力地爬起来,寻找着那束光,只要活着,坚强地活着。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在以后89年的岁月里,秋园来过,挣扎过,绝望过,作者把这些都记录下来。
本书详细解读
秋园的死,给了作者很大的启示。书中写道:如果没有人记录,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都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
读着这本书,看着这些细腻、流畅、悠长的文字,我好像走进了一条时光的隧道里,在这隧道的尽头,我看到了那个无忧无虑,在雨中,光着脚丫,踩着水的小女孩,她就是秋园。
然后就是一个个镜头的不断切换。我跟随着这时光隧道,一步步往前走,好多人物,在不同的时间轴上,纷至沓来,此起彼伏,这就是秋园的一生.......
除了时间轴上的贯穿,还有书中一直提到,秋园和之骅心中永不磨灭的信念,那就是读书,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了,他们对读书的渴望,对书的热爱,虽然生活很苦,但是她们只要有机会,就会拿起书本,也许就是这个坚强的信念,支撑着之骅(杨本芬),到了花甲之年,出于对文字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才用文字写下了母亲的一生。
仿佛我被这些文字牵引着,慢慢的向前走,来到了武汉,来到了那秋园曾经迈过的吊桥。我伫立在桥头,浏览者秋园的一生。
01吊桥这边
童年的秋园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她进了学堂,能读书,能背《三字经》《女儿经》《百家姓》。
然而这一切美好在秋园12岁这一年,戛然而止,两个嫂子因为沉船事件,意外离世,父亲也经受不住打击,半月后撒手人寰。
书中写道:秋园的童年时代结束于十二岁——那年春天,她失去了三位亲人。
仁受闯进了秋园的生活,对面这一切,秋园幼小的心灵里,还是有一份执着,她要上学。也就是她的这份执着,一直影响了她的一生,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的之恒,之骅,赔三。
结婚后的秋园笃定,仁受就是她的天,是她如父如兄的依靠,仁受去哪儿她就去哪儿。仁受说怎么办,她就怎么办。
其实也许仁受站在船头,不断徘徊犹豫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以至于还要去问张半仙。最终仁受还是决定去看望父亲,一家老小下了船,走过那吊桥。
过吊桥时,年轻的秋园抱起子恒,迈着轻捷的步子,走了过去,从前的生活,也远远地留在了吊桥那边。
02吊桥那边
吊桥这边的人生,才是秋园刚刚开始的人生,就像是秋园最后留给孩子们的两行字:一生受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来到山起台,仁受的家乡,最初的日子虽然没有不太如意,但是还有政府给发的钱财,仁受一次次被均良欺骗,但是要是看到以后的日子苦,这都不算什么。
仁受被推荐当了乡长,在这期间,为了帮别人,把一家人弄得越来越穷。眼看就要接不开锅了,秋园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花屋小学聘请秋园当老师。秋园太激动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生活费终于要有点着落。
然而一次次打击接来而来,先是第三个孩子夕莹突然死了,然后就是仁受被划为旧官吏。家被抄了,一家人开始吃不饱,最后秋园和之骅不得不去要饭。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她也让子恒去读书,当了一名教师。
秋园46岁那年,仁受因为饥饿活活被饿死。这给秋园的击打很大,秋园带着两个孩子投奔哥哥,不过到了那里才知道很多事情,大哥也做不了主,只能离开。
秋园经过各种逃离,各种奔波,来到了湖北,遇到了第二任丈夫王成恩,在这里她过了十几年有家的日子,有人关心的生活,然而命运又一次把秋园推向了深渊,她最小的儿子,意外溺水身亡。她熬过了苦难,又熬过了挨饿,最后还是没熬过命运。
接下来王成恩也离她而去,那一年秋园66岁。
秋园也好,之骅也好,这一生总是想上学,她们这辈子就是没有念够书。
晚年的秋园,住在了老屋,有子女陪伴,一生生下五个孩子,两个夭折,剩下的三个,两个男孩都是教师,女儿之骅虽然中间读书之路很坎坷,但是在晚年的时候,仍然能够拿起笔,写下母亲秋园的故事,之骅的孩子们也都是大学生,其实也是受到了秋园的影响。
写作最后:
《秋园》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就是:通过读秋园的故事,对作者杨本芬的写作背景的了解,让我明白只要心中还有那份光,生活就不会太迷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