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应该有更好的境地

读书,应该有更好的境地

作者: 檎楪 | 来源:发表于2019-10-15 19:28 被阅读0次

        你喜欢读书吗?反正我是不喜欢的,从没听过太多人喜欢读书的。原因很简单,学习什么的无聊透顶,无滋无味,身心俱疲,若不是迫于生存,谁愿意来监狱?(我保证,这个比喻不是我先用的)你在想,高中应该是奋斗的年级,或者说“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很遗憾,我不是来争这个的。

        吃苦的说法是“反正是三年,熬过就轻松了”。三年很可能变成六年,说的好听“祖国在呼唤,时代在召唤,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奉献自己,报效祖国”,凭什么我们在热血的三年里没有生活体验的埋头苦读?难道几年的早睡晚起不是对我们身体一种打击?政治题里面有一道说:我国人均图书和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地指出:一个不读书的名族是没有前途的,图书阅读势必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是材料。这个问题也很突出,我不禁觉得好笑,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和青少年人群,初高中生哪来时间阅读?信息课很久之前就没了。我有个同学从小到大竟然几乎没读过课外读物。

        县城中学的社团是个幌子,城里的我觉得也好不到哪里去。城里的学生更忙,课外被补习班塞满了,两者想必,一是生活极其单调劳累,二是烦琐劳累,本质上说都不自由。

        身体素质是很重要的,从毛主席提出的“体育强国”,到现在,人均身体素质还是没上去(不如说可能有一定退步了),至于部分体生,就很戏谑了。为什么会有国家队?为什么奥林匹克中国金牌满满?当然是中国队的功劳。但那个人数实在微不足道,别过(美国,日本等)是全民运动,而我们是机械化地选拔体育能手,去为国争光,想想忍俊不禁。

        我曾经思考:是不是“大清自由国情在此”(大清指中国,一种说法)的这种经济主导原因,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才不得不采取……后来,我爆发了,似乎不完全是那样。

        按理讲,激烈的竞争会淘汰很多人,而人口基数大,淘汰的人很多,而社会只能提供不多的高等职位。

        我的主张是学校的教育应该逐步偏向素质化,在课程和时间上改动,以调动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缺乏兴趣,学习就像空壳,我们就在打造空壳。如果只是和一个学生说“这是你的未来,你自己把握”,这样灌输大道理,和他讲人生的意义,不是说用处不大。因为学生太多了,根本顾不过来。这才是一套科学的做法,可能有效仿的影子。虽然我们的经济水平不够,但能做到的还是可以做到,以有限的水平尽力去做是可以的。这种情况下,上上述问题的变化我不敢断定,但不至于恶化。

        我的地理老师曾提过两次,我基本复述他的大意:其实,这就是个金字塔结构,塔顶的人制定“游戏规则”,而塔下的人没有办法,只得服从,杀猪还由得猪吗?一个道理啊!市里的那些名校啊高校啊,一个个抓得那么紧,我们这些乡下不跟着来行吗?他们不变我们能变吗?每天上午上半天课,下午去操场,多好啊……

        听到他的观点,我不由得产生了共鸣和支持,只是,那似乎遥远的很。

        难道应有这种教育模式,我们的人才就一定会少吗?现在,县城里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和以前相比肯定是提高了),地方性课程是空档,并没有思想教育课。。我的立场不好解释,我也不想犯一篇概全的错误,中国学生身体道德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我听来自长沙的一个朋友说,那里的学生素质并不会太高,从出口成脏里可以看出。相比才会有差距,从小的家庭教育是比不上西方的,但学校可以努力,我不讨厌传统文化,但传统道德里的一些东西是该摒弃了,至少是改造。都说少年强则国强,那么“空饱腹诗书”可否算强?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点又做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骨子里就不大喜欢改革,所以“我们兴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究其质量……

      教育质量总的说是低的。举个例子吧,诺贝尔奖创立这么久,中国独有两个,我觉得是惭愧的。曾经的落魄姑且不说,改革开放以来呢?中国人口众多,却比不上一个岛国。难道愈演愈烈的竞争就能改变现状?我国的名校不在少数(虽然国际排名在后),诺贝尔奖并不青睐,人实在够多啊,人才也多,现状却是如此,归根是教育质量的问题(我不相信从事科研的会少,中科院是什么?)中国如今看似很强大,但聪明人都知道还有很长的路走,教育问题不解决,这段路更长,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学生累了,教育也没搞好。

        初中时,我得自己上学。一个人骑车去学校。冬季时,天还没亮,路灯也没亮,亮的顶多是校车。于是我就买了个头灯(夜里打青蛙用的那种),没买之前就惨了,凭感觉骑(月光偶尔有的),最倒霉的一次,路上有个大石头,撞了上去,险些栽倒一旁的村沟里,下雨就更麻烦了。

        并不是学生不该吃苦,学生不该奋斗。只是,竞争越激烈学生更愿意努力拼搏,而松弛一些学生都不学习了。诸多例子表明,联系有,不成必然,平衡原则,再多人拼命,成功的人数不会太大起伏。

        我只希望读书不是一件困苦的煎熬的事,应该是快乐的,满怀信心的。随便问一个学生,没有回答喜欢读书的。于是乎,什么“三年磨一剑”“吃的苦中苦”全都出来了,而苦真的是吃的越多越好吗?谁又愿意去吃苦呢?即便如此,有些学生依旧逍遥自在,幸好生活不只是读书,还有些人情世故,有些念想。但对一些人来说,不过是为了最终的结果去拼,那衡水中学的人根本不知道青春的滋味,他们毕业之后,并不是个个都欢天喜地。在美好的年纪吃尽了苦头,换的后生的富丽堂皇,每个人心里并不是为此而去学习,只是好像都那么做的,渐渐地不知道了。社会的法则还不够聪明。

        青春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它可以有汗水,但不全是汗水。

        可能有什么内在原则我不清楚,我的眼光不远,不了解形势,又没有充足的人生经验,这不是我该发声的话题,我还是想说,我被刺激了,所以我想说。

        附带一提,我周围的人都没有什么理想。

        萧伯纳好像说过:我生下来其实很聪明,教育把我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应该有更好的境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qe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