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第一节 什么是责任心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件作出反应。那么责任心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 责任心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爱
责任心是具有责任感的心态,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而这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四个等级----尊重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满足下级的需求之后才会萌生高一级别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培养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必须要满足第一层级的生理需求、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和第三层级的情感和归属需求。
二、责任心源于放权
在工作当中,领导因为信任你,认可你的能力,把一个新项目全权交给你负责,你是不是会事无巨细地负责到底、竭尽全力地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那如果领导并没有给你负责项目的权利,却又把相关的工作一股脑地扔给你,还整天让你反思、检讨,难道你会对这个项目产生责任心吗?显然不会。那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孩子只有拥有了权力,才会被激发出与之对等的责任心。
三、责任心源于充分的信任
只给权利是不够的,还要有充分的信任。
领导把项目交给你负责后,每隔10分钟老板就跑过来说:怎么样了?你会不会呀?你怎么偷懒呀?你怎么不认真啊?你太让我失望了……
你心里会怎么想?是不是特想拍桌子扔一句:老板,您还是自己来吧!这时的你会对这个项目产生责任心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表面上答应让孩子来擦桌子,却在旁边唠叨个不停:擦这边,那边,用点力,要不还是妈妈来吧,你看你都擦不干净……这些行为都在向孩子传递着一个信号:妈妈不信任你会擦桌子,你擦不好桌子。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信任和被否定,那么他怎么会对擦桌子这件事产生责任感呢?一个一次次被否定和不被信任的孩子,又如何会有责任心呢?
四、责任心源于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人对于“自治权”的渴望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基本需求,只有这种需求被满足之后,人才会非常积极地用内在动力去处理事情。
换句话说,孩子想要自己独立做事情就像孩子想要喝奶一样,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如果不让孩子喝奶,孩子会哭闹,那么如果不满足孩子想要独立做事情的需求,孩子也会以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反抗,比如自己趁父母不注意时偷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是故意破坏东西。
第二节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应该怎么做?
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那么父母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一、给孩子提供一个民主平等有爱的家庭氛围
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了要培养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必须要满足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和第三层级的情感和归属需求。对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大多数家庭都都能做到。但是对于第三层次的情感和归属感,却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给予孩子的。
一个缺乏爱、长期被漠视的孩子很难有很强的责任心,这就提醒我们工作再忙也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成长最肥沃的土壤。
二、责任与权力共生,没有权力,何谈责任!
生活当中经常有这样的例子:
“我给你的零花钱虽然不够,但你要什么跟我说,我给你买啊!”
“你懂什么?听妈妈的,选这件!”
“让你做饭?别闹了,快去写作业去!”
一边抱怨孩子这儿不好那儿不行,一边啥也不让孩子做,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被一再压抑和控制的孩子要么逆来顺受,逐步丧失自主意识;要么就会奋起反抗,不闹个鸡飞狗跳绝不罢休。
《深度陪伴》的作者Maggie说:把主导权交给孩子后,他的责任感就会慢慢萌生,同时也会提升他解决问题的能力。Maggie在书里说家每次去公园都会让她的儿子乐乐来选择铺垫子的地方,他会主动根据天气状况来选择最佳位置,这就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满足孩子想要独立做事情的需求
前面提到过,孩子想要自己独立做事情就像孩子想要喝奶一样,是一种基本的需求。Ryan还发现,如果早期孩子的“自主权”被关注到,那么未来他们在社交领域会变得更加优秀。
父母们可以好好回忆一下,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主动要求过做这个做那个,而你当时是怎么回应的呢?当孩子主动要求做某些事情时,这就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契机,大胆地让孩子去尝试吧!
洗手弄湿了衣服,换一件就可以了;
自己穿衣服穿反了,帮孩子再换过来就可以了;
地越扫越脏,一会我们再扫一遍就可以了……
凡事要取得成效总得有付出,这些是孩子们习得责任心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况且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一次次的鼓励,孩子们一定会把这些事情做的很好。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这些事情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而这又进一步推动了责任心的发展。
四、让孩子承担后果,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
1. 不说风凉话、不落井下石;
如“之前告诉你了,你非不听!”
2. 不趁火打劫
如“你看,事实证明妈妈是对的,所以以后要听妈妈的话!”
3. 不帮忙、不救援;
如孩子在午餐时间非要玩儿玩具,可以告诉孩子: 我建议你吃完午餐再玩儿,因为午餐时间过了就没有饭吃了。如果孩子还要坚持,那家长就正常吃饭,到了时间就收拾碗筷。等到孩子过来吃饭时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很抱歉,午餐时间已经过了,现在没有饭了。切忌绝不能再单独给孩子准备吃的东西,否则孩子就会认为错过午餐也没关系,反正都有吃的。
第三节 有效避免三大雷区
一、切忌言行不一致
心理学有一个效应叫做负启动效应,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好多人会脱口而出:白色
是不是感觉正确
说出颜色的时间
变长了?
因为字的含义和颜色不一样,所以抑制了人们的思考速度,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负启动效应。相反,如果我们让字和颜色保持一致,人们说出颜色的速度会快很多,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正启动效应。
这就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所想、所说和所做要保持一致。嘴上经常教育孩子要有责任心,自己却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对待家庭不负责,这样就会产生负启动效应,孩子就会受到干扰和混乱,不利于责任心的培养。
二、 无论多小的事,都不为自己找借口。
如:今天下雨堵车,害我迟到了!你虽然对工作兢兢业业,可是一句言不由衷的抱怨传入了孩子的耳中。通过这句话,孩子得到的信息时:因为下雨堵车,我才迟到的,迟到跟我没关系,我不需要为迟到负责。
美国行为治疗师James Lehman认为,小朋友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不想要被骂
自己因为起床晚迟到了,跟老师说是因为妈妈没有及时叫自己起床或者路上堵车,都是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
2. 不想承担后果
不管是罚站、减少零花钱额度、还是被要求道歉,这些都是孩子不想承担的。
3. 不想要被否定
“你怎么连这点儿小事都做不好!”回想一下当孩子把某件事情做糟糕时,作为父母的你有没有脱口而出扔给孩子这样一句话。那么孩子为了不被否定,就会为自己找借口,来证明不是自己的问题。
了解了这三点后,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保持冷静,尽量不骂孩子,也不要否定孩子,跟孩子一起心平气和的分析和讨论。当父母能够做到不骂孩子、不否定孩子之后,孩子就会从父母身上获得勇气,会感觉自己是被理解的,那么自然就会勇于承担后果。
三、 切忌放权放到没有边界感
一边说给孩子放权,一边又强调边界感,真的不矛盾吗?
走在街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一些区域被红色的线圈起来,它告诉我们
被圈起来的区域不能踏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遵守,不会觉得这根红色的线让我们不自由。那边界感就是这根红色的线,它告诉我们的孩子什么能做,什么是绝对不可以做的。
比如:
你必须要吃蔬菜,但你可以选择吃哪种颜色的蔬菜;
9:00你必须上床睡觉,但你可以选择要读哪本绘本?由爸爸读还是妈妈读?
你必须自己穿衣服,但你可以选择穿哪件衣服。
最后推荐三本关于责任心的绘本:
我的宠物猛犸象(4-6岁)
朱家故事(4-6岁)
阿莫的生病日(6-10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