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双脚在冬天的泥泞里行走——冰凉,无力,绝望。
赞恩起诉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他,生下一家子可怜的孩子,他们被动地陷入逼仄、杂乱、贫穷、肮脏的生活。
影片从一开头就毫不留情地把人扔进故事里,毫无生气的街道、破旧的楼房、狭小空间里父母根本看不过来的一群孩子。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为了不让最小的妹妹到处跑,她的脚上拴着绳子,实在让人心疼。这一场景在影片后面再次出现的时候,实在让人潸然泪下。
小小的孩子多可爱,不论人赞恩的妹妹,还是肉嘟嘟的小黑娃,他们只是小小的孩子,经历的生活却是让成年人都倒吸一口凉气的心酸。
战争和贫穷不进摧毁人的生活,最残忍的是,它摧毁人的希望。
本片的主角赞恩,十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在为了生存饱经风霜。
拖的货架比他高,拎着两桶水甚至只能借助惯性往前一步步甩,因为他是长子,他有弟弟妹妹要养活,他的父母给了他们生命,却完全不能保障他们的生活。赞恩从来没有笑过,生活真正把他按在地上无情地碾压。
他仿佛一出生就已经是个大人了。
他看透生活的样子,就是没完没了地为了生存做苦力,没完没了地陷入吃不饱住不安的困境,没完没了地重复看不到头的灰色日子。
他有反抗的决心,做出了能做的全部努力,却什么也无法改变。
他完全可以自暴自弃,变成大街上随便的一个,变成他的父亲,变成任何人。然而他是赞恩,他爱他的兄妹。赞恩的骨子里流淌着善良,比血液更浓,更骨头更坚硬。
当他发现妹妹来了例假,敏锐地捕捉到危险的信息,一旦被父母及周围的人发现她的变化,她就将被用于交易。女孩一旦走向成熟,就不得不被亲生父母送给别的男人,为了她的一口饭吃,为了家庭能短暂负担起那些房租。
当赞恩在楼梯上和父母抢妹妹的时候,当她的妹妹被父亲如同货物般被扛在肩头,哭泣,咒骂,当摩托车绝尘而去,心七零八碎地落了。
他们互相依偎着在楼顶取暖的画面,成为最后的定格。她还没来得及跟着哥哥去远方,恶魔就已经向她挥舞起镰刀。
赞恩想要逃离,这个家庭,这场生活让他疲惫至极。
当他坐上大巴的时候,我以为他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却是开始新的磨难。
他找不到一口饭吃。就业太难了,生存太难了。
她遇到在游乐场做工的拉希尔时,依然没有好运降临,好在她愿意收留他,他可以洗个澡,吃点东西。
算是过了为数不多地缓了一口气的日子。赞恩在那段时间里笑过。
之后不久,拉希尔因为偷渡而入狱,她唯一的孩子突然失去妈妈,赞恩突然间要养活一个孩子,他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于是寻找,尝试,砸锅卖铁,申请救助。
他不得不把小黑孩拖在筐里,讽刺的是,为了生存,他得像他的父母一样去卖毒品。即使这样,他付出全部的心血,也不能养好自己和一个小孩。
他不得不卖掉小黑孩,哪怕他们一起度过那么多贫穷或欢乐的日子,他要活下去,小黑孩也要活下去。他们这样下去,都会死,而做出的选择至少能让两个人都有一丝丝希望,逃离现在的生活。
赞恩会不会有那么一刻有一些理解他的父母?生活逼着人做选择?他恨,生而不能养,他恨被生活摧残却无力反抗。
当他得知妹妹遇难后,内心的防线崩塌了,他永远无法逃离生命的苦难,哪怕是空拳打棉花,他也要发泄一次。他生命中对爱和暖的希冀永不再来了。
夺刀而去的时候,他该有多绝望,一直以来,他该有多绝望。
起诉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自己。可是他能改变什么呢。生命中他经历的那些苦痛都已经经历了,他不过是在尽力拯救一些还未来到的生命。
他看透了出生。看淡了自己的生命。看白了没有担当的成年人。
这是一部写给苦难中的人的圣经,去爱和善良,去坚持和苦撑,去接受生命中的无常去反抗。
这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教育片,父母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父母子女一场到底意味着什么。
何以为家?何以为家?那辛酸苦痛,无处不在,而家却如幻灭的星光,却消失在街角肮脏的下水道。
我们无法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婴儿,却可以决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大人。我们无法选择家庭,却可以选择创造什么样的家庭,为之努力,不再让孩子失去笑意。是生而为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