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班上的曾同学,我对他印象特别深刻。他曾挑战“权威”,一定要回到我班上,原本以为他来了之后会上课顺利。
没想到,回来之后,他仍然磨磨蹭蹭不肯来上课,有时候就在楼下也不上来。
和小曾妈妈深度沟通,才知道:小曾不管上谁的课,上来之前都要礼物。
有时候是一个冰淇淋,有时候是一个喜欢的玩具,有时候是一包麻辣,总之必须得要点什么。
妈妈不给,那就不上课。好在他非常喜欢我的课,每次我只要电话打过去:“曾同学,赶紧来上课!”
不等他回答,我就赶紧挂了电话。他必定火速赶来。
我明明能感受到他喜欢上课,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拿到奖励才肯来?!
为了弄清楚具体情况,我和小曾妈妈深入沟通了不下四次。
原来小曾爸爸因为特别宠爱小儿子,从小养成了“物质奖励”的习惯。
从一元两元,到五元十元,孩子学习需要的物质激励,越来越多,才能让他觉得出来上课不亏。
即使自己非常想上的课,也要佯装不去,直到拿到奖励。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上课,小曾妈妈打过来几个电话。
一接起来,小曾妈妈焦急地说:“彩儿老师,小曾刚刚到门口了,又跑回去了。我和他哥哥都没有抓住他。他想一把枪,我们没给他买……”
下完课,我给小曾打了个电话,直接问:“曾,你来不来上课?”
他有点不好意思,可是语气很坚定:“来!”
“那,以后上课不能要礼物了,行不行?”我趁热打铁,追问。
“不行!”同样的坚定,和刚才一模一样。
从那以后,我和小曾妈妈约定,不能再直接给他物质奖励了。可能刚开始,很艰难,但是慢慢孩子可以适应。
“上课要礼物,那课程都不报了,寒假在家里玩。”妈妈宣布了这条规则后,小曾果真在家玩了两周,然后他自己提出要去上课。
因为朋友同学们大多数都在培训班,庭院里好像真没什么玩的了。
原来,没有人一起玩,那“玩”就比上课还无聊。
从那之后,小曾好像长大了,他不会主动要物质奖励,按时背上书包去上学,并且不用家人接送了。
我和小曾妈妈也一起约定,把孩子的物质奖励换成积分奖励,积分最后也是可以兑换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这跟直接奖励物质,截然不同。
孩子会认为:这是我挣来的,不是我耍赖要来的。
先付出再得到,跟先索取再付出,看起来差不多,实际对孩子的影响有着天壤之别。瞬间长大
敲重点:
1、可以给孩子物质奖励,但不是索要的方式。额外劳动,可以给相应的报酬。
2、尽量不要直接给孩子物质奖励,以积分或者贴纸的形式兑换。孩子付出了,才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3、凡事不是绝对,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是因材施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