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每天喝一两泡茶,我似乎慢慢养成了习惯。过去的几十年喝过的茶,加起来都没有现在的一周喝得多。这样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一、茶.印象
我的父母是不大喝茶的。
只有客人来的时候,才会把茶杯拿出来,取一小撮茶叶,放到杯底,把茶壶的开水倒进杯子里。看着杯子里的水,渐渐地透出了一点渐变的绿色,又慢慢地变成茶色。客人时不时地嘬一小口,以表示礼貌。“茶半”,茶只倒半杯,小时候的我,总觉得半杯茶太少,通常都会多添一点。但不管有多少,客人走的时候,总会剩下不少。
我一直以为,茶,是“泡”出来的。
长大以后,我也曾经喝过茶,味苦,喝起来不及闻着香,喝完以后还睡不着。这是茶留给我的印象。
二、重新认识茶
2018年冬,因为赵昂老师的私房课,我第一次来到了武夷山,第一次认识了武夷岩茶,也第一次看到了茶的前世今生。
昂Sir请来了一对神仙眷侣-在武夷山生活了很久的苗兄和春春。因为喜爱武夷山,从旅客成为这里的居民,经营着一家茶厂。他们给我们上了一次茶道课。记得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冲了不同的茶,轮换着品茶。当时的我,除了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更觉得这像是一场游戏。
第二天,我们一行去了茶园。经过不二门,翻过一个山头,我们来到了茶园。好茶种在山坑里,周边是喀斯特地貌,被风化的岩石,变成了土壤;坑里的阳光不是直射,保持了雾气中的水分,又保证了充足的阳光;茶树上厚厚的青苔,像一件衣服裹住了树干和树枝,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茶园是不打农药的,虫子与茶树共生,也招来了小鸟,茶园便有了有机肥料。
茶叶的采摘时间很讲究,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完成,装在背篓里,背看下山。背篓里的茶叶,在回家的山路上,慢慢地开始了发酵。
晚上,我们还去参观了茶厂,了解了茶叶的制作过程。记得在烘焙这个工序,用的是炭灰的余热,在寒夜里暖烘烘的。制茶人相当的辛苦,在制茶的季节彻夜守候。
我开始喜欢上了茶,尤其是老枞水仙,长在古老的茶园-土国在的深坑里,喝一口,口腔鼻腔,满是茶香。
2019年,我们再度来到了武夷山。这一次,春春给我们讲茶,冲茶。她给我们展示了茶的表面,有一层矿物质一样的光泽。冲茶的水要98度以上,往茶壶里倒水的时候,是沿着壶的边缘倒进去,而不是直接冲在茶叶上。茶香,有层次感,品茶,也有层次感。
回家后,试着自己冲茶,然而,同样的茶叶,冲茶人不同,茶感也大不相同。
我想,我还是不懂茶。
三、茶品人生
我喝茶的次数慢慢地增加了,到后来,几乎每天都要冲一泡。虽然觉得自己还是不懂茶,但籍喝茶的机会,慢慢地与茶建立链接。
今年茶叶上新,看着春春微店里的茶,我有点纠结了:瑞香,黄玫瑰,不知春,选什么好呢?一直喝水仙,该尝试一点别的。
看了春春对这几种茶的描述,我索性一样买了一罐。
新茶,相同的特点,就是清香。尤其是黄玫瑰。哪怕用保温杯装一杯开水后,扔一小撮进去,打开盖子,看着茶叶慢慢地沉到了杯底。喝一口,两口,口腔里含着一口气,瞬间茶香满溢,沁入了每一个细胞。
新茶,就像是青葱岁月的少女,清香,美好,但又因为少了岁月的沉淀,而缺少一点厚重的口感。
人们都期待自己永葆青春,不大接纳自己的慢慢老去。然而,人生不同阶段,自有其不同的魅力。怀念逝去的,珍惜拥有的,春夏秋冬,每个人都能活成不同的风景。
我对茶的认知,从无知,到不知,到觉知,慢慢地丰富着自己。变化,从我走进茶园,与茶的链接开始。
茶如人生。虽然我还无法说出茶的全部,但在细细的回味中,品出了茶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