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
一眨一眨亮晶晶
我许下的愿望
就像一颗水晶
汗水伴着我
一步一步往前闯
也常会有泪水
在前进的路上
心中的小梦想
一闪一闪在发亮
穿越年少的迷茫
我会变得更坚强”
其实小孩子最具有欺骗性,他说他长大以后想当老师,她说想做宇航员,他说要当大老板,她说要去远游。。。怎样都好,即便他说的都没能实现,那也不重要。因为那些未必是他们的执念,只是每一个年龄阶段为了取悦自己,为了迎合大家所说的白色谎言罢了。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温顺乖巧也罢,刁钻顽劣也罢,争强善妒也罢,那真的未必是他最真实的样子,那也未必是他想要的样子,且由他去吧。那个孩子也只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孩子而已,与别家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孩子慢慢长大,掩藏在行为表现下的念想也在慢慢生根、发芽,成长。每个人终将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总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十年足迹2) - 草稿2008年,我大学三年级,那个时候周末会去校团委帮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团委办公室里一摞一摞厚厚的报纸。201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举国震惊哀痛的日子。直到2018年下半年,来自汶川的消息也是接连不断的,团委办公室里的一份《中国青年报》让我记了那么多年,在08年5月份之后的某一期有一篇文章《蜂拥而至,一哄而散》简要概括内容,大概就是:汶川灾后重建需要更多更富耐心,更有专业素质,已及呼吁更多更稳定的经济基础建设投入而不是有些人为名为利,到那体验两天生活,献一些虚假的爱心,摆拍两张照片,或是为了加官进爵或是为了名义双收。救灾成了为噱头而来,旅游一趟,一哄而散。。。灾后的地区,不仅物质匮乏,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最重要的是,灾难带给每个家庭幸存下来的人的心理创伤,那时绵密而持久的,不能专业而及时的疏导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文章里采访了两个人,一个海龟义工,心理学专业还有他的伙伴,一个个体小老板,他们接受采访时说,这里真的需要大家,他们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在这之前的积蓄基本都花光了,没有收入,不足以支撑他们在那里的生活。那里又太需要人了,残垣断壁,哀鸿四野。
2008年的我真想去汶川,可是没钱没本事,就只是想想,然后抄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心经》;我又想,如果将来有一天,我有能力时,一定向那两个义工一样,倾囊以助之,不求结果,但问初心。
十年轮转,我仍然记得自己那片赤子心,十年后,我却是无力付诸实践。
然后,我原谅了自己。
我只是活出我真实的样子,和苍茫天地间,大多数人一样,走脚下的路,过眼前的日子。
仗剑天涯,大闹一场,然后归去,那是查老的江湖,我等宵小不能望其项背。我同样不会吸引人们的目光,搞不出噱头,多年的传统教育,让我的行为变得谦虚,内敛。说的通俗一点,是毫无特色,真的让人记不住。
我们总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十年足迹2) - 草稿后来的后来,我发现那些摆拍的人,十之八九都算是小有成就,能赶在风口做些什么的人,都是企图心强烈的,少了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天神借潘多拉之手送给人类的礼物。
还有那些理想至上,自由无价的人,可能在仙本那潜水,也可能在芭提雅跳伞,或者在撒哈拉吃土,每种选择都那么张扬,张扬的让人羡慕嫉妒恨,也仅此罢了。
翩翩少年郎,长成了油腻的中年大叔;乖乖女决定去追风了, 其实我只是想说,我们基本都沿着内心既定的轨迹成长,内心丰富而幸福,也有让亲近的人能够感知你幸福的能力,就是很美好的事。
可是生活就不是一条直线,可以选择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简易活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