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对量子隧穿现象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三个人,他们是江崎玲于奈和约瑟夫森还有贾埃弗。
虽然如此,但他们却都不是量子隧穿现象研究的第一人。量子隧穿效应的研究要追溯到更早的时间。
1928年,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1904-1968)正确地用量子隧穿效应解释了原子核的阿尔法衰变。同时期,罗纳德·格尼(Ronald Gurney)和爱德华·康登(Edward Condon ) 也独立地研究出阿尔法衰变的量子隧穿效应。不久,两组科学队伍都开始研究粒子穿透入原子核的可能性。原子核的阿尔法衰变研究可能是量子隧穿研究的最早的工作。
伽莫夫是一个传奇人物,首先他是一个重量级的物理学家:发展了宇宙的“大爆炸理论”(1948年);用量子隧道解释了原子核的α衰变(1928年);与爱德华·泰勒共同描述自旋诱发的原子核β衰变(1936年);在原子核物理中始创液滴模型(1928年);在恒星反应速率和元素形成方面引入“伽莫夫”因子(1938年);建立红巨星、超新星和中子星模型(1939年);首先提出遗传密码有可能如何转录(1954);等等。作为列宁格勒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少年“三剑客”(朗道,伊万年科和伽莫夫)之一,其学术成就一点也不亚于朗道。只不过,朗道一生沉醉于凝聚态物理的研究,而伽莫夫在不同领域任意驰骋。另外,朗道终生服务于前苏联,而伽莫夫后来成为美国公民-他1933年趁出国参加会议而滞留于外,并于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