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有个经典的问题: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个问题我想到两个原因,随便写写。
第一:读的书还不够多,还没成规模。
一滴水容易干涸,一碗水可以暂时解渴。
一桶水能冲厕所,水的聚集效应开始出现,能行成漩涡。
一湖水开始行成生态系统,滋养水底岸边的植物动物,物质和能量自发的在生态链中循环流动。
而到了海洋这个层面,整个地球生态都受到大海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一本书很快就忘了,大量阅读,广泛涉猎,读超过200本书时,阅读速度会暴增,知识出现“涌现效应”,碎片开始聚集,行成框架。
查理芒格推荐大家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哲学,经济,历史,艺术…
纳瓦尔也说,建立心智模型最有效的方法是阅读,“海量阅读,多多益善。每天花一个小时阅读科学、数学和哲学类书籍,7年内,你就可能跻身少数的成功人士之列。”
第二:看过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既无法记忆,也无法应用。
优美的文笔能陶冶情操,故事能把我们带入跌宕起伏的世界,看到一些闪光的知识点时恍然大悟,感叹一句“哇,好厉害呀!”
其实你留下的印象,雁过无痕,叶落无声,在大脑皮层中没有物理痕迹,没有思维层面的改变,就谈不上改变生活!
就像秋天金灿灿的银杏叶,看上去很美,秋风一吹四处飘散,除了美,还是美。
不像树干牢牢生长在地上,更不像种子一样拥有生命力,生根发芽。
我们大脑接受知识的方式是“冗余和关联”,冗余就是重复的出现,关联就是和你发生一点故事。
比如你听人说一种水母叫箱形水母,是世界上最毒的动物,可能听了以后你就忘了。
你又在纪录片看见一次,看到这个水母游动时美丽的样子,毒性一次能毒死60个人,真可怕,你有点印象。
再一次你在澳大利亚海边游泳,人群远远围观一个被冲上岸的奇特生物,你亲眼见到了它,然后震惊的发现,被救护车送走的是你同行的朋友…警察赶来将这片海域封锁,说这是剧毒的箱形水母。
可能因为这个小插曲,你一辈子都记得箱形水母,并且牢记千万远离它。
所以要让知识点呈现生命力,就要重复出现,深度关联,实际应用。实践应用才是最好的掌握,应用越好,掌握越牢,知行合一。
世界上有无穷无尽,零零散散的知识之叶,这些叶子在你眼前散落,又在你眼前消随风飘逝。
只有那些从你思维之树上生长出来的叶子,以及新长出的种子,落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生根发芽。
它们与你发生一些故事,与已有的认知发生关联,他们真正属于你。
所以跨学科学习的本质,并不是学习更多知识,捡拾更多碎片,而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融入主干生长,构建成独属于你的模型,提高决策力。
可以这么做,每天深度思考一个触动点,按简易模板写下:
1.某一个点触动你,思考它的本质
2.举相关的5个案例,佐证观点
3.想想与自己生活的结合
总之,两条线,一条横线向往广阔走,一条纵线向往深扎,大量泛读+深度关联,构建一个更立体的个人认知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