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藏起锋芒。
俗话说:出言有尺,戏虐有度。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
常听老辈一句话,“说话别拿过来就说,先掂量掂量着”。
凡事三思而后言,“口无遮拦”的人时常得罪别人的同时,自己还不知道。
遇到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说话要有选择,给人留余地,千万不要“咄咄逼人”。
在生活中与他人沟通交流,不可信口开河,要养成先思后言的好习惯。
说话之前,思考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就是减少麻烦的关键所在。
而有些话,是藏在心里,不能说的。
这些“藏在心里的话”不说不光是为了避免尴尬,更是为了守住“福气”。
以下这三点与自己有关的话题,就不适宜经常与他人谈论。
01
心底的秘密
《增广贤文》中有言:“守口如瓶,防意如诚,宁可负我,切莫负人。”
嘴巴,要像瓶口塞紧了一般,不让言语随意出口;要像守城防敌一样,不让杂念侵扰内心。
守口及守心,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对他人守口如瓶,是一种品德,而将自己的心事潜藏于底,不仅是尊重他人,更是尊重自己。
谁都有不能说的隐私,秘密一旦传出,就不是秘密了。
即使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叮嘱别人不要“传出去”,如此一来的“秘密”,可谓越是“藏”,传得越快,不久后将成为“公开的秘密”。
不说,是保护自己,是让自己不因为秘密被揭穿,而失去拥有的福气。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说:“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言不在多,希言则贵。
心事潜藏于心底,适当地保持缄默,培养守口如瓶的品质,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良好表现。
古龙也曾有言:
“要知愈是沉默寡言之人,其言语便愈可贵。其人若论武功、气度亦必有慑人之处,其言之价自就更高。”
守口即守心,舌乃心之苗,当人止语时,心是宁静的,宁静的人,更强大。
02
陈旧的往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过去的事情,或者伤心,或者高兴。
但一切都过去了,就不要总翻出来,自己的过去和别人无关,把过去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就好。
生活中总有许多如祥林嫂一般的人,遭受的不幸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最终让人避而不及。
生活实苦,可让我们成长的,也正是那些深夜痛哭的时刻。
每一个人的人生注定单枪匹马。
当将自己的往事抱怨得多了,就难免会陷入一种自怜自哀的境地,最终麻痹了自身,更毁了人生。
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
就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怎样成就。
4.放
《后汉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孟敏的人,背着瓦罐去集市上卖,走在路上,一不小心,把瓦罐摔倒地上,全部摔得粉碎。
孟敏头也不回,径直朝前走去。有人不解,追着他问:“你为什么不回头看一看?”
孟敏说:“我看又有何用?前面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遇到同样的事,我们往往很难如此头也不回,洒脱地放下。或消沉,或懊恼,或迷恋,或自责,都是因为放不下。
能拿得起,是一种能力;能放得下,更是一种大智慧。
很欣赏这样一段话: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忍耐、宽容、节制。
做人的最高策略是:勇于斗争,善于让步。
站着是做人应有的骨气,低头是必不可缺的人生智慧。”
低头不是妥协,而是跟过去郑重告别。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只有放下,才能面对未来。
5.度
作家贾平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朋友有口吃,说话很慢。有一次路上遇到了一个人问路,不巧的是这个人也有口吃,所以朋友一直一言不发地看着他。
事后,贾平凹问朋友,为什么明明知道路却还是不说话告诉他。
朋友答道:“人家也有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会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他。”
古语有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一个人说出口的话,既体现了教养,也暴露了层次。
说话正的人,开口时四两拨千斤,令人如沐春风;沉默时拿捏分寸,让人心生愉悦。
他们知道界限,懂得分寸,适时沉默,事事得体周全,时时顾及他人感受,能最大限度与人产生共情。
行得正做得端,做人有尺,做事有度,凡事讲分寸、守底线,这样的人生才能张弛有度。(转自《人民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