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个电影《窃听风暴》的介绍,看完以后十分兴奋,忍不住在内心大呼:好棒的故事,太精彩了。
《窃听风暴》是德国片,2006年上映,德语原名是《Das Leben der Anderen》,直译则为《他人的生活》。豆瓣评分9.2。有人认为原名更好一些,我也觉得《他人的生活》这个名字与电影的调性比较统一,含蓄委婉,平淡真挚。
二战后,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西德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幸福;而东德在高压政府的统治下,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很多东德人突破封锁线,偷偷潜入西德。
柏林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其作用就是为了阻止东德人逃去西德。除了柏林墙,东德政府还建立了庞大的监听体系,让警察秘密监听可疑分子,特别是文艺工作者。
特工魏斯曼,忠于职守,工作兢兢业业。他开始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和演员女友克里斯蒂亚的生活。
安全局长看上了克里斯蒂亚,强行占有了她,并且想拿到德莱曼反叛的证据而除掉他这颗眼中钉。
魏斯曼逐渐意识到政府的腐败,信仰动摇。他还鼓励克里斯蒂亚勇于做自己,而不是迎合安全局长。
德莱曼的老师去世,他开始觉醒,和朋友一起策划秘密写一篇文章,揭发东德的现状。他以为自己没被监视,邀请朋友一起到自己的家中创作,并把新买的打印机藏在地板下。
魏斯曼负责监听德莱曼,却一直都为德莱曼打掩护。德莱曼等人的文章终于得以在西德的媒体上发布。东德政府震怒,德莱曼是文章作者的最大嫌疑人,魏斯曼也被怀疑渎于职守。魏斯曼被派到地下室分配邮件。
德国统一后,德莱曼问为什么独独自己没有被监视,却被告知他一直被监视。他查询了监听档案,并查询了监听人信息,甚至远远地去看了那个默默为自己打掩护曾经的秘密警察。而现在的魏斯曼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邮递员。
有一天,魏斯曼走进一家书店,看到了德斯曼的新书《致好人的奏鸣曲》,他翻开了,第一页书写着“致HGW XX/7, 真挚的感谢”。而HGW XX/7正是魏斯曼曾经的代号。他抑制内心的激动,买下了一本书。当店员问他是否要将书包起作礼物时,威斯勒说:“不了,这是给我自己的”。
刚刚简单查询了一下,关于这部电影是否与现实相符等具有很多争议。且不管这些,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故事,故事讲得也特别好。
两位男主角一直都没有面对面的沟通,但在另一层面上(精神层面上)却有些很深的沟通交流。从最先的特工看到剧作家的生活,到后面剧作家知道了特工的存在,再到最后曾经的特工看到了剧作家致敬自己的书。这种不见面,是含蓄的。而这种精神上的交流却是深刻的,暗流涌动的。如果,我说如果,剧作家激动地握住了邮递员的手,这种美感就被完全破坏了。
其中,女演员的故事也是非常精彩。她迫于政治的力量,委身于安全局长,在男友和魏斯曼的鼓励下,她想要脱离安全局长的掌控。剧作家的文章在西德刊登后,她被逼供,一时恐惧说出了藏打印机的地方。一群警察涌入剧作家的家中翻找打印机,当警察掀开地板时,她羞愧地跑出了家门,被一辆汽车撞飞。特工魏斯曼抱起她,她说:由于她的懦弱她再也无法补偿了。魏斯曼想安慰她说,打印机已经被他藏起来了,而她却已经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带着遗憾和悔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想,女演员的故事,好就好在“真”。她的懦弱与顺从,她的觉醒和反抗,她的沦陷和后悔,以及她的死去,充满了无力感,又透着一丝丝光芒。
怎么才能讲一个好故事呢?分寸感、节奏感这些很虚的“感”都很重要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