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伴双亲过清明

我伴双亲过清明

作者: 齐鲁桃乡丘中牛 | 来源:发表于2017-04-05 09:46 被阅读0次

    吉年清明回家的事儿,年纪皆过八十的老爸老妈,早多少天就惦记和安排,适逢我也放假,八十双亲的心事儿,当然要先办,把其他的事情先放一放,这是咱牛家的家风,对不?准备,出发!

    二十年前老爸刚退休的时候,是不大愿意回老家的。最近十几年,“不愿回家”变成了“愿意回家”,“三年一回家”变成了“年年想回家”,而且,坐着儿子的小汽车回家,也光彩不是?真高兴。

    老家是高唐,途经“全国百强县”茌平,看看天色还早,也顺便吃点便饭“打打尖儿”。这是茌平的新汽车站,好像还没建设好,车不多,人也不多,说起当年这个地方,可是兔子不拉&的地方。

    这是茌平东环路南部的“游园”,挺大,挺好。拍张照吧,背景不孬,横幅是“携手奔小康”,右边还有同样样式的横幅,好像是“幸福在茌平”。老人家又说起当年经过这里的那些事儿,说个没完。

    近乡情更怯。明明有导航清晰提示,明明去年刚刚来过,老爷子却反复提醒“好像走过了吧?”“别走过了啊”,直到看到了那条怎么变也流向不变的“七里河”,这才放下心来,抒情的一喊“到家啦”!

    老爷子愿意回老家,家里其实并没有隶属其名下的“宅子和地”,但有在村口门前不知等了多久的“家里人”和“院里的人”。所有的寒暄,都透着期盼和真诚;所有的见闻,都散发着亲情与温馨。


    父亲与他的同龄人相比,明显身体壮实,这得益于他有规律的生活,得益于他的“一辈子从不害人,能帮助的就帮助点”。明显“耳背”又执意不戴助听器的他,与“小伙伴”们攀谈起来,自然和谐。

    父亲是十几岁因为上学就离开了“老家”,还依稀记得当初县城的模样。这次我们依先前安排逛逛“城里”。城边的“双海子湖”,阳光普照的,那就“走两步”,身边人认识不认识的,都说两句。

    一边开放着、一边建设着的“高唐大觉寺”。相传,秦王李世民为成就霸业,征伐四方,挥师东进,亲率三军,力克高唐。命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监造高唐州城大觉寺及舍利塔,彰显千秋功业。

    开着车,坐着车,从城南到城西,从城北到城东,又见同样八十开外的“小伙伴”,就近的鲁家茶馆里,团团围坐,把酒畅谈。不敢让他们多喝,你劝我劝的,好像最后还是喝了不少“高唐州”。

    风清景明时,慎终追远日。老家时兴清明正节“上坟”。走在泥泞的乡野土路上,父亲执意要亲自“左右开弓”的拿着祭奠先祖的“这个那个”,口中不住的提醒着“别忘了东西”“注意脚底下”……

    祖父辞世很早,父亲与“他父亲”生活的时间也不很多。我更是无缘与祖父“面对面”。但我祖父的名字和“事迹”,父亲倒是曾远非一次的“耳提面命”。此景此情,我也不禁思接千载,反躬自问。

    火纸熊熊,鞭炮轰鸣。祭祖如在,天地回应。仪式是简朴的,更是郑重的。心情是单纯的,更是复杂的。跟随着父亲的“口令”——点火,点炮,敬酒,敬茶。颇感身心为之又次洗礼。

    有些民间说法,也属传统文化。如清明上坟焚烧印钱火纸,是给先人先祖供奉钱财,以表孝敬心意。而且,火纸焚烧得越加彻底,其孝心表达越为充分,其钱财供奉越加殷勤。

    清明三天的“假期”,很快就要结束。再见面的时候,恐怕又要经历一个春秋。再喝一杯“家乡酒”,高兴地来啊高兴的走。四目相对握双手,相互叮嘱“慢点走”。握手相约,活到九十九!

    国泰民安正当时,风调雨顺乡风厚。踏实了家乡的小路,坐稳了回家的“方舟”。细眼观看,那走过多少次的黄河铁桥。慢慢回味,这短短三天包含的绵绵与悠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伴双亲过清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lt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