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干道没有开通的时候,我很喜欢走滨河北路,从华旗门口左拐过了植物园大桥后从公交公司车场旁边往南走百米就到了滨河北路,这条路没有红绿灯,一直可以通达到隧道北口,这条路金陵河以西到宝成铁路桥这段,早就有了,我在金陵上中学时候,就常和伙伴走河堤这边玩耍,但那会新福园地区还是玉涧堡的菜地和鱼塘,这边也没有桥,所以从老桥消防队往西这边很少来,宝成铁路桥以西被开发成新福园住宅区后,这边热闹了,福谭桥和植物园桥相继开通,也就把滨河北路一直打通了,所以我常常走这条路,走的多了这条路上那有个什么岔路口,有个什么单位也都比较清楚,前几年市上把金陵河东岸的老烟厂生产区改建成了新的文化艺术中心,把原来在胜利桥北头东边的市图书馆搬迁了过去,这二年每次从滨河北路走路过老图书馆旧址的时候见这边也开始重新改建了,一直也没有仔细看过重新改建成个啥了,春节前后从这走的时候感觉已经有了收尾竣工的痕迹,有工人在门口打扫,大楼也有了新的外表,感觉主题色是黑红搭配的,感觉好像是春节过后吧在陡因上看到说市里在老图书馆旧址上新改建的秦腔博物馆竣工,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上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我走进了这座新开张的秦腔博物馆一睹真容。说起我们这代人可以说是从小听着秦腔的配乐声长大的,有了私家车之后,我常常开车在附近的郊外村落闲游,我最喜欢的是傍晚夕阳映照下在南边山巅或者北塬上,看着暮色西霞,村落隐于山间,炊烟渺渺的时候,远处传来阵阵的秦腔声,在山间或塬的上空飘荡,那一刻我认为是最有感觉的,那一缕缕的炊烟,那一声声的秦腔,自然天成的绘成一张安静祥和的画面,我或驻足或歪坐在沙滩椅上,静静看的欣赏着这画面,感觉自己身心都能融入其中,我也拍过很多戏场戏台,演员等等,也配图发过微波:小时候总感觉秦腔戏很吵,也听不懂个啥,只是喜欢戏场的小吃和喧闹,现在却越发喜欢这曾经听不懂的秦腔了,越听越有感觉,任何时候听来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涌上心间......
前段就是我现在对于秦腔的真实感觉,走进我们城市新建的秦腔博物馆,感觉也是新旧交融耳目一新,是以我们西府秦腔为历史主线,以市秦腔剧团和各县秦腔剧团的发展为由,通过现在最新最先进的影像技术和实物相互映,把西府秦腔的历史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看着一本本泛黄前辈们手抄的戏谱戏词本子,看着一件件老旧的戏服道具,看着斑驳的戏箱乐器等实物,都能感觉到那个年代的不容易,从一楼到三楼,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戏服,一段段演出的实景视频,一个个演员塑像,都栩栩如生的讲述着西府秦腔的发展和不易。都说经典永传承,这些东西为啥能在岁月长河中都到保存和传承,主要还是这里是孕育它的沃土,有它的根基有它发芽成长的土壤,它是受到民众喜欢的东西,在西府各县百姓最热闹的莫过于跟会看戏,不管冬天多冷,夏天多热只要戏台一搭,大幕拉开锣鼓家什响起,台下从来都不缺少观众和掌声,这就是民间的力量。
我对秦腔的感觉,不光停留在戏场内外,我感觉主要还是已经深入到了西府民众的血液骨髓中了,在农村干完农活往回走的路上,老汉嘴里叼着旱烟,肩上扛着䦆头或者铁锨等农具,嘴里却哼着几句秦腔,那一刻不管是冬日的苍凉,还是春日的生机盎然,都会被这个画面映衬的更具韵味。农闲时节几个拉婆聚在谁家门廊,手里有的在纳着鞋底,有的在哄着孙娃,就有那个他姨她婆来上一段耳熟能详的秦腔,这是在村里乡间,就是我们的城市里,各个公园广场角落,自乐班的戏摊子就更多了,周边郊外村落庙会农村老人去世周年祭日,都更是少不了秦腔的,在我看秦腔就是秦人秦韵的魂。
前几年在陕西戏曲研究院当过院长的陕西作家陈彦写的小说《装台》被改编拍成了电视剧,一时间很是火爆,看完后我还看了陈彦写的另一部小说《主角》该部小说围绕着一个名叫忆秦娥的秦腔演员展开,描写她从11岁拜师学艺到51岁功成名就的生命历程和舞台生涯,小说记述了忆秦娥从一个放羊娃,到一个县秦腔剧团的烧火丫头,再到配角直至主角奋斗过程的沉浮史。又从忆秦娥写到她女儿宋雨,从1976年写到2016年,时间跨度40多年。从乡村到都市再辗转海外,透过秦腔舞台,描摹出中国最古老剧种与整个社会在时代洪流中历经的万千变幻。通过主角忆秦娥的成长经历,再现了秦腔这个剧种在地方及省城由兴盛到衰落,再到转型,再到兴起的过程。作为流行于西北五省区的大剧种,秦腔在改革开放前一度面临“消亡”危机,很多老戏排完了,新戏又没跟上来。1976年古典戏解禁,大概在1978到1983年前后,陕西民间长期压抑的看戏热潮喷涌而出,很快形成演出高峰。《主角》的故事也开始于这个期间。
看完这部小说,我在走进戏场看到戏台演员,听到秦腔声传进耳朵的时候,就不由自主会联想到忆秦娥和敲板胡的胡三元,等等小说中秦腔剧团里其他的演员名字,和他们扮演的各种角色,总是不由自主的会把这部小说和我看到听到的秦腔联系到一起,感觉他们的故事就是小时候常去玩耍我们老家县剧团的一样,在会把那些角色和我小时候在县剧团院子里看到演员在化妆排练的场景相对接。也在网上看到这部小说也会影视大咖们改编拍成电视剧,我一直在期待中,可是几年了也没见啥的动静,这次参观我们新建的秦腔博物馆,看到每件展品,每件戏服,和演员们用过的戏本,化妆和饰品等等我还是脑孩子会不由自主的和忆秦娥胡三元这些人物对号入座,这就是一部优秀作品的魔力,可以让读者入心入魂难以忘却。
在博物馆的四楼是一个小戏场,有舞台有茶座,只是我去的这天没有碰到有演出,相信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不同类型的演出,但是我感觉我自己却不会去坐进这种考究的戏院里,我感觉秦腔就应该是在村外的荒地上,在山间,在塬边,在庙会上,那样才是烟火人间,坐到这里面就永远找不见那种感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