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3月30日,凉山州木里县发生过山火,31名消防英雄在烈火中殉难。时隔一年,同样的悲剧又降临西昌,夺走了18名打火队员与一名向导的生命。运送遗体的车队回程时,道旁的行人驻足、车辆鸣笛,向殉难的英雄们致敬。
在官方发布的相关内容下,有人在抨击现下的制度,有人在质疑管理的能力,有人在歌颂英雄的伟大,有人在悲悯逝去的生命。而我,更想和大家聊一聊消防员、缉毒警、医护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逆行者,为何会为众人负重前行。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古代先贤对人类“亲社会性”的一种解读,从数千年前至今,中国人一直把“仁”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仁”则指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可以称之为“善良”的道德范畴,“仁人”总是受人尊重的。但是在另一些观念中,人被认为是纯粹受利益驱使的,人所做的一切行为背后都对应着回报。这两种观念在近现代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生物学领域皆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学者们的讨论都围绕着一个重要的概念——
利 他 主 义
什么叫做利他主义?这里首先要明晰一件事情,利他主义与利他行为在学术上是不同的概念,利他行为指对自己没有明显利益,但对他人有好处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利他主义指的是把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一般泛指将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之相对的是将个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利己主义。
利他行为是否是因为利己主义、世界上是否存在利他主义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但今天我们并非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像戴维·斯隆·威尔逊在《利他之心:善意的演化和力量》中所说:
如果心理上的近因虽然自私,但比无私的心理在行为层面上更加利他,那么就请在心里自私一点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9347495/f9f51d072390f454.png)
利他之心:善意的演化和力量
Does Altruism Exist?:
Culture, Genes, and the Welfare of Others
类型:社科类
年代:2015
作者:戴维·斯隆·威尔逊
别名:利他主义存在吗?文化、基因和他人的福利
戴维·斯隆·威尔逊从演化的角度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群体之内自私胜过利他,群体之间利他胜过自私。余下的全是评论。
……
当我们用群体之内和群体之间的相对适应度来定义行为上的利他主义时,哪里有群体层面的功能型组织,哪里就有利他主义。
……
组间选择的力量比组内选择的力量更强。
从这些结论中我们不难推论,逆行者,或者为众人抱薪者的存在,是整个群体的选择,只有当群体中存在这些“利他主义者”时,群体才能获得相对更高的生存与延续的几率。
我曾在一些事件下看到过类似如下言论的评论:
“医生还不是为了钱,治病救人是天职,有什么好拿出来说的。”
“百姓交税养着他们,不欠他们什么。”
“吃这一碗饭,早就料得到有今天,可怜了老婆孩子。”
诚如鲁迅所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世上既有利他主义者,自然也会有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既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其他国家。
利他行为,无论其本身的动机为何,从行为上看它始终是为了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无论医生是为了钱还是为了名誉,无论士兵是为了稳定的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无论他们是做了一件极小的利他的事,或是为他人和集体牺牲了性命,他们都是保障我们其他所有人能够长久地生存、繁衍的英雄。
逆行者也是普通人,有欲望、有恐惧、有恻隐之心,选择逆流而上,是为了保障群体的利益,是勇,是仁。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