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卷第八十二,晋纪四(公元289年—298年,共10年)
世祖武皇帝下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
【原文】
寔以时俗喜进趣,少廉让,尝著《崇让论》,欲令初除官通谢章者,必推贤让能,乃得通之。
一官缺则择为人所让最多者用之,
以为:“人情争则欲毁己所不如,让则竞推于胜己。故世争则优劣难分,时让则贤智显出。
当此时也,能退身修己,则让之者多矣,虽欲守贫贱,不可得也。驰骛进趋而欲人见让,犹却行而求前也。”
【原文华译】
刘寔认为,当时的社会风气都喜欢趋附,而很少谦让,于是,想要让刚刚拜受官职、到王府来上呈谢章的人,必须推荐贤能人才,才接受他的谢章。等到下一个官位出缺,就让谦让次数最多的人担任。
刘寔认为:“社会风气如果相争,就会诋毁比自己强的人;如果相让,就竞相推荐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如果相争,则优劣难分,如果相让,则贤智之人就凸显出来。
在这个时候,能退身修己,那么让他的人就多了,他就算想要安守贫贱,也不可能。而那些一心往上钻营的人,想要别人举荐他,就像往后倒退,却希望自己能前进一样。”
【学以致用】
01
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 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
所以,社会风气下行的本质在于,是制度不够先进了,不能够激发人性的善,也不能够抑制人性的恶
刘寔(shi,二声)写《崇让论》,想要以“让”治国,以“让”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其实也是在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这个大致方向是可以的,但是,刘寔的方法是没办法落地的
为什么呢?
他想要以“让”作为道德要求,要在全国兴起谦让之风,这基本上是不现实的。
道德,一般只能是要求自己,没办法要求别人
如果你拿“道德”去要求别人,那么,你的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并且,刘寔还把“让”的次数与被人“让”的次数作为考核标准
如果真的这么干的话,那么真君子就没办法生存了,伪君子潇洒的很。
所以,刘寔的想法挺好,但是仅凭这一点,落地起来很难
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实现呢?
当然可以
用利益驱动+制度保障
02
领导者最好还是多谈利益
大家都要养家糊口,人性都想要升官发财,发家致富,
当一个领导对员工只谈道德不谈利益的时候,估计是想白嫖了
而当一个领导者谈利益的时候,就证明他是真的准备拿出利益来的
前文引用过一句话,
知行合一为什么比蜀道还难?因为利益驱动永远比良知驱动强劲有力
道德层面,只有“有”和“没有”之分,没有“多与少”之分
但是,在利益层面,就有多与少的对比,是可数据化,可量化的,刻度标准线是可以看得见的
所以,要用制度来引导与约束人性
引用一个现代企业的例子,这也跟我的主专业领域——股权激励有关
比如 海底捞
他们的店长(师傅),从他培养、推荐的店长们(徒弟)所经营的店中获得的分红,超过他(师傅)从自己经营的店中获得的分红,于是每一个店长(师傅),就会全力以赴培养新的店长,不仅仅是举荐,还拼命把自己的本事都交给别人。
这就是制度保障+利益驱动
用这个制度来确保,作为师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不会出现,但是,教不会徒弟影响师傅收入的事情一定会出现
并且,不教会2个以上的徒弟,不要想着升职与加薪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前文也有写过
我刚进入培训领域做股权激励业务的时候,在我没有成为主管之前,我没有引进人员来公司
一是我自己还没有立足脚跟,还不知道靠不靠谱
二是我还没有达到带人的资格, 不会在我旗下,跟自己没有关系
我也知道公司有伯乐奖项,但是,我更在乎的是, 找一个比自己牛的人做自己的下属,这样才能升迁的更快,并且又是考核标准之一
但这个过程中,我是一直在物色合适的人员,有想办法留意以前的同事,甚至曾经有人给我推销快消品,我都留下联系方式,方便挖人 (那段时间,时刻带着猎头的眼观看人)
三个月后成为主管,就开始行动了, 找到了一个自己的哥们,这个哥们当年成为公司的销冠
这里面就有个情况值得领导者思考了
1,公司也没有一定要我去招人,这本身是人力资源的事情,但是,我要晋升,我要实现带团队的经验,我肯定是要搭建自己的嫡系班底,并且某方面实力最好要比我强,甚至是我压根就没有的。 因为公司安排的人,一般都是0基础的,要么就是思维习惯固化厉害,你很难改正,搞不定费尽心思,他来一句不干了,你还能说什么呢
就算公司有钱,来来回回给你好几个,让你教, 你能经得起几回?这很耗心力了
2,这种情况下找来的人,粘性更强,留得时间更长,并且省去了人力资源很大的沟通成本
我找来的人,我自己培训,上手更快
心情不好,业绩不好的时候,我来辅导,
我那个哥们,前三个月没开单,压力极大,我一直鼓励,无所不用其极的鼓励,然后第一单就开出了集团最高价的产品,接着就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年度冠军。
所以呢,公司的人才梯队怎么建设呢?
人才储备怎么来呢?
遇到几个月不开单的情况,要不是我知道他的价值与潜力,公司会有决心等待一个人吗?
在公司看来,不行就下一个
然后就出现一个现象,有经验的老员工在想着离职,新招来的员工上手又慢,培养没多久又离开了.... 这一块的成本就很大了
所以,这根本的核心,就在于机制建设
03
一个组织,想要干成大事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新的领导
教员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在不到1000人的队伍里面,成立了如今国防大学的前前身——教导大队
而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有三个
一,能带领大家打胜仗
二,发现团队里面每个人的特色,并让他们的能力充分的发挥
三,培养新的领导者
只有不断的培养出新的领导者,组织才能前进,才能保持活力,才能基业长青
并且内部培养的领导,忠诚度更高,医学上讲叫做“自我造血”
而空降的,属于“外来输血”,
组织就像人一样,总不能一直靠“外来输血”活着
我们给企业导入的股权激励方案中,在考核层面就有个六星标准
这是六个纬度:
思想意识(价值观)
道德标准(人品)
行为表现(纪律)
绩效目标
学习成长
人才培育
这六个维度,前三个纬度都是“务虚”层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如果拿到了“否”字,那么这个人不可能有分红了,并且成为激励对象(合伙人的种子选手)都很难
后面那个人才培育, 里面就涉及晋升制度
你没有培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才,那么,就不能晋升,要想晋升,先把人培育起来
这不仅仅是为公司,更重要的是跟自己有关,要不要培养,要不要全力以赴的去教,教会下属,就看你自己了
再换个角度想,一个不愿意为公司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的人,他适合成为干部吗?他会与公司一起成长?会把这个工作当作事业来做么?
所以,刘寔的《崇让论》还是一厢情愿了,
必须要用制度来保证,并且这个制度还能让人得到正向的收益才行,否则不会有人听从的
多假设一下
假如刘寔的做法推行下去,那么伪君子会出现一大片,并且在谢章上写的字,就可以拍卖了,价高者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