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伫立客厅的落地窗前,极目远眺,约莫能见着7-8公里开外的景象。这是回来故乡十来天之后,视野最为开阔的一天。南国小城,在众多的三四线城市里,算是空气质量较好的。想起前年的西安之旅,空气中的窒息,让不舒服布满周身。汽车飞驰往咸阳机场,一路能见度不足50米。“今天是这段时间最差的空气么?”出于担忧这片充满历史厚重的大地,我试探式地发问。机场的工作人员机械地回答:“不是啊,这样算是正常的”。在他的声调里,完全没有感受到忧虑,似乎一切都是正常的。只要人人活在其中,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2015年因女儿刚出生就得了肿瘤,原央视记者柴静在循着疑问,拍摄一部纪录片《穹顶之下》,讲述了许多不为百姓感知的污染。雾锁大地的话题一度占据了各个平台,关注污染与健康的关系,一时间甚嚣尘上。在那会,讨论如火如荼,但空气中的不可见仍在持续。许多人原以为,随着影片的播出,话题的热门,将让我们走上西方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可后来的事实证明,人们想得太简单了。
不知不觉中,影片下了架。提出问题的人,被解决了。基于互联网的7天记忆效应,人们在现实中已渐渐淡忘了那些曾经困扰他们的问题。是的,只要人人活在其中,自己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今日南国小城PM2.5的数据32,依照我们的标准,这就是“优”。可为何我就是望不穿那应该可见的远方?许多生活在北方的人,也许无法理解,PM2.5仅有32,这还不满足,要闹哪样?是的,生活在爆表地带的人们,更有权力说这是矫情。可呼吸新鲜的空气,什么时候变成了奢侈品?
生活被压抑得太久,以至于人忘记了,正常的天空该是哪样。老实说,我自己本人也曾一度觉得,偶尔回一次故乡,自由地呼吸已经很好,不应该对生活再挑三拣四。可去年的某一天,当我站在一片湛蓝的天空底下时,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句:“原来眼睛并没有那样糟糕”。被欺骗的何止眼睛呢?
一位曾经南方报业的知名记者,因为被家暴而上了微博热搜。多年的耻辱在那些字里行间里,可以想象敲打文字的过程,有多少泪水打湿键盘。这世上存在的痛苦,被曝光的总是少数。如果女主不具备驾驭文字的能力,如果不是其好友的帮助,如果不是舍己的藏区保姆相互,等等的机缘与福报,也许今日的文字就不能见诸报端。
柴静首次出版《看见》是2012年,9年过去了,世界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太多。即便是那些不多的改变,似乎也是往坏,而不是好的方面。雾所大地,鹰能否击长空,我不确定。除了不能望见远方,我们的耳朵似乎也越来越难以听见真实的声音。有些哭泣,在压抑之中根本无法得以释放。
《看见》曾经有一段,大写特写中国许多家暴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已经完全超越了正常的人伦。即便当年该书畅销百万,但维系这个社会的那些根系丝毫不为所动,“男人不能打女人,但丈夫可以打老婆”的逻辑依然大行其事。这么些年过去了,到底是无法可“依”呢?还是法本来就错位?没人知道,即便知道了,又有谁能改变?
苦难仍在在许许多多的角落里持续着,而有些角落里,阳光可能终身不至。究竟是什么在阻止了我们看见与听见,不知读完该文的你,可有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