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6,读《诗经》第六首《桃夭》有感

读书笔记6,读《诗经》第六首《桃夭》有感

作者: 贾宋海纳百川 | 来源:发表于2020-12-02 08:06 被阅读0次

    读书笔记6,读《诗经》第六首《桃夭》有感

    文/徐志海

    题记,由于是古诗生僻字过多,意思又难以理解的,所以把原诗,和百度解释复制粘贴下来,以作温故而知新吧。

    百度,

    桃夭

    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yao>,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e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e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古诗三百首之六《桃夭》。是借桃花来比喻美丽女子、合格新娘的民谣。

    为什么用桃花来作比喻新娘呢?也许是当年古时新娘出嫁时候正是三到六月间,桃花盛开的时候,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女子要出嫁,一位高水平的男人给她做的一首诗。也许作诗的人是这位女子的恋人,但是新郎不是他。但是诗歌还是作的这么好,热闹非凡,场面开心不已,让人羡慕且桃花心怡。我想,作者是想用桃花千朵万开来形容她以后的幸福生活,同时也祝福她要像桃花一样惹人喜爱和夫家和睦相处,做个合格的新娘。

    那为什么又要用桃花比喻成美丽的女子呢?其实诗中没有答案,心细才寻了度娘。我翻来度娘的页面,查找“桃花”。是关于桃花所有的内容我都看了,才知道,桃花最初原始的生长在中国的中原地带和北京以南、陕西,山西地带。这说明,《桃夭》这首诗很有可能就是这些地方的民谣。

    桃花在三四五六月之间开花,开的最旺盛的时候就是,簇拥树枝、堆枝如霏雪,远看近看都如一片芳菲的胭脂海。刚好少女如胭脂扣红,其次女子又是繁延下一代的希望配偶,所以“桃之夭夭,妁妁其华”比喻怒放鲜艳红似闺秀的女子。

    以下是百度译文及注释。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

    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这些解释在百度而知。我发现“其华”“其实”“其叶”,应该就是“桃花,桃子(即桃子的果实),桃叶”。这是从三方面不同程度的比喻和赞颂啊。

    我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不难懂了。大眼一看“桃之夭夭,妁妁其华”,简单的八个字,断章取义以为是“某人要逃之夭夭,耍耍花头”的意思呢?其实不然。曾经上中学的时候就这样嬉笑无聊的调侃,这些古的,难以理解的古诗。

    像《卧春》肆意、龌龊的把它篡改成“我是大蠢驴”。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现在想认真学习,可是华发已难青了。

    题外话,总是带着些许的悲伤和岁月的凄凉。

    古诗《桃夭》被历代诗人墨客当为典范的应用且自如到圆润极致。

    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美。“人面桃花相映红”,似乎显得更美丽、动人心弦的女子之貌和桃花一样美丽。

    古人这样应用高超的手法描写“桃花”来比喻“美丽的女子”。让人想象无穷,且垂怜不尽的爱恋着如桃花妁妁的女子。从而“桃花运”也伴随着这首诗里渗透出来了。

    这首诗的确是歌颂美丽的女子出嫁了,不光外面很美丽,还要得“宜其家室,宜其室家,宜其家人”,使其一家人融洽生活,其乐融融和睦相处。才是一个女子做为一个新娘的美德标准。也就是在外的美和内在的美即善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美。

    这其中蕴藏的道理,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

    那么什么叫美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很美,艳如桃花,还不能算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美。这才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十全十美。按我的话说就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女子归家,宜其室、宜其家,宜其融融,就是当世之美!也有断章取义之嫌,但是“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必须有的,乃至现在的社会也需要这样的准儿媳、准媳妇。

    在先秦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古人给了我们学习“美”的标准,以至于延续到现代。所以要佩服古人,敬仰国学。

    虽然美的观念,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关雎),结婚(桃夭),夫妻离别的思念(卷耳),渴望多子(螽斯),回娘家探亲(葛覃)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并且这一二三五六篇,加以结合、拉长情节不就是一部爱情小说吗?关于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桥段都有了,不就是一部琼瑶的《梅花三弄+望夫+一帘幽梦》吗?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婚姻大事无儿戏,家庭问题无小事”,就连现代人都十分重视的观念。一个家庭不和谐皆怨母亲,一个孩子不努力学习也埋怨妇道,这说明一个家庭做为一个女人是多么的承上启下,多么的重要。尽管这样比喻有些勉强,可是一个家庭没有女人不行,没有一个好女人更不行。家庭首先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的,缺了谁都不行,但是当下一个男人缺少一个女人是万万不行的。

    像张婆家的人言:刘家那二憨子没了媳妇了,整天啥也不干了,像丢了魂似的,还一天没玩没了的喝酒,孩子没娘了真可怜,平日里都没人给个冷暖话!等等,尽是人五人六的、七嘴八舌的都出来了。所以古人重视女人,现在人更要应该重视起妇女来。不能像滴滴打车司机一样,不能像出租车司机一样,不能像见财眼热的抢劫犯一样,说杀妇幼就杀妇幼,说性侵她们就性侵她们的,这是法理不容的,人民、政府共愤的。会得到法律的制裁的。

     应该怎样认识和评论这个问题呢?先就此诗来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这很容易理解。

    诗里唱到“宜其室家”、“ 宜其家室”、“ 宜其家人”。

      宜,在这里是为和顺美满的意思,室谓夫妻所居,家为一门之内的概括。如果说对新娘的貌容比作桃花是毫不掩饰的赞美之话,这里就是含蓄的将女子的“善”,掩藏在宜家宜室宜人中了。试想,新人过门后,若能让一大家子都和睦幸福,仅有美丽的脸蛋是不够的,必得有颗善良的心,才能让公婆姑嫂叔伯接受,才能被夫家的人所接纳,日子才能和顺美满,其乐融融。

      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古人通过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内“善”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向往。

    “诗三百”开篇,写尽了爱情与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家庭和婚姻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期盼,也是统治者的希望,所谓“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说白了,就是建立在“宜家”、“ 宜室”、“ 宜人”上的“宜国”。

      不管怎样,“桃夭”是中华民族延续到现在的喜庆与祝福,就是今天,我们也同样祝愿着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归”,能够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宜其室家”。

    对于这首诗不能光在表面意思上理解,还有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和参透。

    此诗的意义很深刻,家庭和婚姻值得深思。

    今晚读诗有感,写至深夜12点47分,预前时间是12点睡觉的,又温习了这么长时间,晚好,自己好梦。

    2018年11月13日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6,读《诗经》第六首《桃夭》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bh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