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2022年最好的机会也许是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存缝隙。
什么是生存缝隙?
就是选择自己确定的热爱的领域,哪怕它很小众,并不时髦。但是你擅长并且坚持不懈,你特别喜欢,只有你能感觉到那个喜欢,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地为他人创造价值,直到你赢得了一片自己天地的那种生活方式。
这个词我们是从作家村上春树那里得来的灵感村上在 1980 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正好面临了日本社会的动荡岁月。当时他的同龄人也都是以公务员进大企业为职业目标。但是村上他清楚得很,他觉得我是绝对不可能做一个朝九晚五的打工人,就特别了解自己的秉性。然后他喜欢写作和爵士音乐,他就借贷开了一间小小的爵士唱片店,白天跟妻子打很多份工,晚上就在唱片店里跟同样热爱爵士乐的人现场演奏,就得到灵魂的滋养。然后又因为这份滋养,他慢慢开启了写作之路。自始至终他没有做过任何符合主流社会的选择,也没有进过所谓热门的行业,于是他就把自己的选择叫做缝隙生存。然后他说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店铺虽然小小的,却也算是一国之君,一城之主了。
村上春树在他的书《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提到的“缝隙生存”这个概念。
在村上春树还不是小说家的时候,他首先就具有了一个小说家的“坏毛病”——个人主义。
大学毕业后他就非常清楚自己讨厌一切体制内的生活。于是,他秉承着“不喜欢做的事怎么也勉强不来”的原则,就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大胆地开始举债,开了一个音像店。
尽管开店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辛,每个月要还银行贷款,有时候穷到还债头一条把所有的钱都凑上还是不够,村上却直言过得很开心“我们年轻,又非常健康,最主要的是可以整天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店铺虽小,却也算是一国之君、一城之主、无须挤在满员电车里行色匆匆地赶去上班,也无须出席枯燥无聊的会议,更不必冲着令人生厌的老板点头哈腰,还能结识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兴味盎然的人。”
就这样他选择了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方式,既能活下来,又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发不了财,但貌似还拥有“一点自由”。
这种缝隙生存,或许对这种暂时没找到对爱好支持的人来说特别重要,因为生存、并且心理上感觉自己是自由的,这种状态或许对从事小众爱好、艺术爱好的人特别重要。
而对于另外一个普通的摄像师佳明来说,指引自己那条路的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他是我们认识的一个摄像师。在某电视台实习的两三年,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佳明,就是被碾压得够呛。
同是广电毕业,同事吐槽他没有好创意跟不上短视频玩法,很多同事都选择去北上广深了,佳明选择跟女朋友回了老家,算是溃败而逃吗?他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一直都知道说我自己最喜欢摄影,而且我会热爱他一辈子。
然后他就做了一个选择。他回老家开了一个传媒公司,贷款 30 万,全部买成机器设备,这些设备在一线城市就是普通的标配。但是在他们老家,入门即顶流,最开始他有任何小案子都接,因为一开始没有资源,但是只要接他就做到完美。
他说我就记得老师跟我说的话要做自己,只要认真做自己摊煎饼也能有饭吃。然后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公司,慢慢做,慢慢做,安安静静的发展。他现在每年净利润有几十万,还承接了字节跳动等等一些大平台的官方业务。
他让我想起一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事儿是你可以做自己,然后有人为你做自己而买单,找到你的生存缝隙,那里能够最大化的发挥你的个体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