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华尔街之星(1)
1971年8月,刚刚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马丁·西格尔来到了基德尔·皮博迪位于曼哈顿的总部报到。在学校期间,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那天早上,23岁的西格尔在大厅里走来走去,浏览着墙上悬挂的照片,有亨利·基德尔、弗朗西斯·皮博迪、阿尔伯特·R.戈登以及其他人。地上铺着的具有东方风情的地毯,已经略显破旧。他竭力要把这个名门望族和权力金钱结合而成的奇怪而又陌生的世界印在脑海中。
他没有时间胡思乱想。和新婚妻子甚至连行李都没有打开,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在一个日夜运作的项目上,目的是从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ederalNational MortgageAssociation)获取一些新的承销业务。西格尔在该项目上的搭档几乎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他只是大概记得他叫西奥多·罗斯福四世或者五世,具体是哪个他都没有搞明白。
1971年,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之中,反战的呼声高涨,很少有优秀学生就读商学院,更不要说到华尔街去了。西格尔是哈佛商学院中,他那一班的优秀毕业生之一,几乎可以选择任何一家大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申请的22家公司,全都对他很感兴趣。
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的总资产大约只有3,000万美元,勉强跻身于全美国20家大投资公司之列。在等级森严的华尔街,它只能算是第二等级,或者叫“主要”等级。排在它前面的是那些“特级”精英公司,如所罗门兄弟、第一波士顿银行、摩根士丹利、美林以及高盛。
尽管1971年的变革之风十分强劲,但是华尔街仍然分裂为两大派:“犹太人”和“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WASP)。早些时候,当一些大公司和银行公开歧视犹太人时,华尔街却已经十分看重价值和进取精神。像高盛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和库恩·洛布公司(历史上就是由德国犹太人贵族的后裔创建的)等已经加入了最著名的WASP派,这些公司还包括摩根士丹利(J.P.摩根金融帝国的一个分支)、第一波士顿银行、狄龙·里德公司(DillonRead)和布朗兄弟哈里曼公司(BrownBrothersHarriman)等。多少有点奇怪的美林公司,一度曾经被认为是“天主教”公司。基德尔·皮博迪公司仍然坚守着WASP的阵营,西格尔是其金融部门中雇用的第一位犹太人。
西格尔在寻找一种丰富多彩和激动人心的生活,只有投资银行能够提供这种机会,因为它要对发行的每只新股做出迅速的市场裁决,或者宣布一场大收购活动。他把目标锁定在三家公司:高盛、希尔森·海登斯通(ShearsonHaydenStone)和基德尔·皮博迪。高盛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问他如果该公司打算雇用他,他是否会接受,西格尔没有明确答复。希尔森·海登斯通公司给他的年薪最高——24000美元。
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给他的年薪只有16000美元,但是西格尔看到了这里的独特机会。该公司的员工年龄都比较大,并且有许多优质的蓝筹股客户。西格尔心想自己在这里可以迅速爬到公司的顶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