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需明灯引路
高2018届一班 徐梁
正值青年的我们对未来的自己、未来的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
未来、在我们眼里,就像一团灰雾蒙蒙的雾气,掩盖了前行的道路,只有继续向前行走,我们才能看清它的模样。或许有盏明灯,可以为我们照亮前路,将雾气驱散。
而当这盏明灯出现时,人们却在考虑是否拿起它,在我看来,这是一把钥匙,通向明天的钥匙,我会选择拿起它,大步向前,走出一段美丽的路。
科学的预测未来,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马云曾在未来社会治理上提到:在这个数据时代,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事前诸葛亮,既要对未来有预测的能力。而正是数十年前,他预测到了数字时代的到来,因此才有了他创造了阿里巴巴的传奇。清晰的未来,能让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等未来被预测,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未来的自己,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我们要在今天的十字路口做出改变,为自己想要的将来作出选择。
理性的预测未来,能给我们更大的天空,更宽广的视野。
现如今,国际纷争不断,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明枪暗箭比比皆是,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不想成为这场隐秘战争的牺牲品,便要能够审时度势,把握住动荡的时局,把握自己,把握机会,将主动权紧紧的握在自己的手心里。而这边需要一个国家、一个领导者拥有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能力。清朝,闭关锁国,导致政治经济极度落后,而此时,外国却在工业文明推动下快速发展。正是因为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没能够预料到时代的变迁,才导致了清政府的落后,最终灭亡。因此预测的未来,能够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握时势的方向,从而做出最正确的决定,来让这个国家繁荣昌盛。
勇敢的预测未来,给我们提供勇往直前的动力。
有时候我们看着自己现在的模样,一无是处,颓废不前,感到前途渺茫,却又不知该从哪里出发,走出千里之行的第一步,而当未来被预测正确的道路已经明了,我们便可以奋不顾身的,勇敢的走在这条道路上,为美丽的未来而拼搏,这是一个目标,只要努力拼搏,便可以达到的目标。相信每个人都会为它而努力拼搏改变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好一点,更优秀一点。
昨天都已过去,我们不必怀念,也不必后悔。时间在向前走着,我们只有在今天做出改变,才有能力迎接未来。
预测未来,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远行的路,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抓住机遇,审时度势,让我们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人的未来就像是一辆车,他不停的走着,只是路不断的在改变而已。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层次清晰,论证较有力度。小作者秉持乐于接受预测的观点,用三个分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科学的预测未来;理性的预测未来;勇敢的预测未来。分论点之间逻辑清晰,说理与事实契合度较好,能彰显自己的观点。表达的严密性还需注意。(冯培妮)
生命有大美
高2018届二班 周童欣
预测,是对人生的一次限定,亦是人生再次突破的契机。
希腊神话的悲剧性在于神对人完全的把控。青年忒拜王俄狄浦斯生来便背负的弑父娶母的预言,便是这种悲剧性的一脉传承。可这神谕下定死的结局所展现出的最具震撼力的一面,在于人在既定命运中奋力的反抗,这是壮丽人生的升华。
生命有大美,在于诡谲命运的浮流里,敢于迎接他人或自身预测的未来,更在于坚信人为的努力能反复打破这种既定,步步向前。
乔治•奥威尔笔下的《1984》,勾勒出一个极权国家的完整形态。彼时民主遭遇践踏,“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口号广为歌颂,物质文明的过度发展束缚了精神自由,人民任由统治阶级关入思想囚牢。这是奥威尔对物质膨胀,极权主义存在的现实社会作出的未来预测,他将一切呈现为书籍,为人类打开审视现实社会的门。奥威尔的预测在于警示,他将一条路摆在人们面前,描写出尽头处的惨淡,警示人们谨慎踏入。他教会人敢于预测可能到来的未来,更教会人这结局是否到来却是全部由人自身所决定。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命运往往会脱离预测的轨道。
战国之际一度成为中原七分有四领土的占有国--楚国,百年基业,如何预料到在一任怀王手中便迅速衰败。一统四合的秦王嬴政,如何又料到万世江山顷刻飞灰。如同蓝图,预测是人积极展望未来的结果,而行进中,蓝图却因人而完善。接受预测,却不被其束缚不前,这是对生命应有的态度。
从达芬奇超越当时技术的纷乱手稿,到儒勒•凡尔纳盛名的科幻小说,他们无不说明社会进程就是在预测与人的能动性里发展前进的。阿甘所言的生活如同永远也猜不中味道的下一颗巧克力,也正是对命运无法预言的深刻写照。我们迎接未来,猜想未来是如何模样,这无比正确。无论这猜想是对或错,都是人积极投身于生命浮流的象征。乐于接受预测,是乐于积极面对将来临的生活。可凌驾其上的,更是人敢于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做出改变,让现实比预测中的更为美好。生命的大美在于无常,不寻着人既定的路线前行。生命的大美在于人为,不因着预言而定死了方向。
点评
这篇习作观点明确,论证清晰有力,行文严谨,语言洗练。以习作最后一段说理文字为例,小作者在说理的逻辑性和辩证性上都做得很好。由概括三个事例引出“我们。。”这一段论述文字。第一层,承认迎接未来、猜想未来的正确性;第二层,辩证地分析乐于接受预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三层,回归论点,收束有力。道理说得透彻,让人信服。(冯培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