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方面,我是一个无知的人。对于现代作家的认识,大致停留在茅盾巴金老舍等有限的几位,这种认识又仅仅建立在分别翻阅他们的一两本书。而对于外国作家,只肤浅地看过《双城记》《鲁滨孙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那还是初中所为(老爹说外国名著不好看,人名太长容易混乱)。对于当代作家,更让人郁闷,就读过《红高粱》,《黄金时代》两本书(前提是长江学者能认同王小波且赋予他当代作家称号)。其他的,什么谢有顺、迟子建、阎连科,我一律不知,闻所未闻。网络作家可能相对熟悉一些,但这种熟悉只是个别作者的个别作品读了两三遍罢了。以上就是2016年前的我。
然而,改变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当我把今何在的《悟空传》与《若星汉天空》各刷了五遍后,着实无聊,想换换口味。一天,陪同事去上海图书馆闲逛,被忽悠办了卡,又兴血来潮看中了几本《最小说》。我的意图很明确,韩寒的作品看过那么一点点,那么,与他同时期的郭敬明又如何?好奇而已。
《最小说》上的散文和小说简直妙笔生花,伴随着一点小伤感,非常好看。喂,不要质疑我的文学欣赏能力。我,受了太多粗制滥造网文的影响,有这种错觉也不足为怪呀。当然,就文学性而言,杂志比大多数网络小说要高那么一点点,那是毋容置疑的。
我是一个热爱折腾的人。我是否也能写出这种“精彩”的文章呢?毕业后,我好歹还是摸过笔的,什么签收快递,什么刷卡签名,还有单位林林总总的豆腐干总结,不都是动笔嘛。
我也不会胡乱摸索。我向来有一套自学方法,这种自学方法又是脱胎于经历了无数血与暗的深渊。诸如c++逃课整个学期,零基础突击一晚上,第二天过及格线。还有什么数字逻辑动手实验考试亦是如此。但写作不同于理工,虽有无师自通的相似,又有无法言传的精妙所在,是一种必须借助时间的流逝方能形成的技能。琢磨再三,我决定先找组织,从组织中套出书单,从中选择相关分支——写作一定和数学物理计算机一样,除了细分的方向与流派外,还存在某种经验,且此经验必然同时解锁了某几种认知后方能获得。
所以我在qq群上搜索了“最小说”三个字,然后就认识了yuner。一个文学系出生,对写作热情似火的群主。
时逢公众号兴起,她在办群刊。开原创相当严格,日更,至少30天以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我们共有十来个作者,排下来正好每两周轮到一次。实话说,那时自己写的东西真的不行,初稿与修改时间比例大致在1:20,反正就是不停地被她打回,改改改再上。地铁上改,马桶上改,被窝里改。一旦通过了又要纠结下一篇如何写。
非常不习惯这种生活。直到群刊拿了原创,直到人心涣散。我的写作生活告一段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