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也查了一下作者的一些资料,这也许是作者陈彦个人生活的一个再现,陈彦也是一个坚持多年基本功训练的人。陈彦在晨跑10年的过程中,也顺便完成了学习计划,他把元典铭记于心,从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秋水》《齐物论》,到《大学》《中庸》,再到《论语》《孟子》等。
跟读了读书会分享的这本书,写下了一点自己浅薄的思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1.忆秦娥的人生起伏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生处处皆不易,起起伏伏,明争暗斗,然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各个行业的主角,或是人生的主角。
但是要想成为主角,只有天赋是不行的,还要靠扎实的基本功、能吃苦的劲头,以及日复一日的坚持。回忆这本书中忆秦娥一路遇到的贵人,何尝不是看中了她身上的这些优良品质?
她的“笨”,她的“瓜”,更是是一种心无杂念、不计较名利,是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一步一个脚印、肯下笨功夫的进取心态。这让我也想起前段时间流传的一篇文章,“愚直”的人定能成大事。也就是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
2.结合书中人物谈谈你对“主角”的理解。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会永远是主角,我们总是在一些场合扮演主角,在另一些场合扮演别人的配角。
让我们意识到,一个人不管是作为主角还是配角,都需要保持一颗无杂念、无关名利、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心,进而继续前行。
就像忆秦娥的四位师傅,曾经也是各个领域的“主角”,即使时代变迁,他们依旧坚守着。我还读到了一个词,就是“大爱”,她的四个师父是有大爱的,秦八娃也是,最好的延续就是传承吧。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生的主角是靠我们自己主宰的。如同我们对教育的希望,所以一直在与时俱进,全力以赴。
这篇小说诉说着忆秦娥的成长经历,其实也是再现了秦腔这个剧种半个世纪的兴衰起伏。告诉了我们何为主角,以及如何成为主角的人生道理,其实就是人要永远在希望中不断进取的力量。
一本书真的会牵引我们很多记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一直闪现小时候所看到的那一场场戏。想到他们台上一分钟的展现是下了何等苦的功夫呀。
一个人不管是作为主角还是配角,都需要保持一颗无杂念、无关名利、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心,进而继续前行。就如同忆秦娥在灶房的那些时候,她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就是这样心无杂念的坚持着。
高处不胜寒。“主角”更是孤独的存在,你的努力,你的坚持,你的不顾一切,都是孤独的。反而是这种孤独,更能让我们认清自己。
读书也让忆秦娥的“主角”站立得更稳当。小说中的秦八娃就再三强调名角更需要有文化底蕴,包括米兰那本翻到修补很多遍的字典。
主角的优秀品质,主角的无限荣耀,主角的所有不易,她注定要承受很多。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感同深受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生活,教育教学的过程也是这样。只有想他人所想,就会彼此善良。
3.联系本书和你的经历谈对坚守与创新的理解。
“坚守与创新”这两个词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小说中,忆秦娥所有遇到的贵人,都是对老戏情有独钟,赤心坚守,才让老戏得以传承,包括对“主角”的传承。
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坚守。我们在小时候的课本上就学到一个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创新也是势在必行的。现代与古典的融合,中西的结合,更如我们现在线上与线下并存的学习方式。
坚守的是初心,创新的是变幻多端的手段。学生的成长环境在变化,教育的环境也在变化。作为教育者,我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勇于创新,才能对现代的孩子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这就又回到了我们的初心。我们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我记得在很早很早以前看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十三四岁的代课老师她的坚守,就是自己心底的作为老师的最基本的责任。
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者共同的教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初心也就落脚在如何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出阳光大度的领袖式人才是我们要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