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知识诅咒
方法一
1、明确学习对象:学习的接收者是他而不是你。
2、换位思考问题:不要只从个人的角度,而要从学习者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3、寻找沟通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构思沟通方法。
这个方法实际上不仅仅适用于知识的传授,概念的讲解、也适用信息的传递、经验的传承、观念的沟通、认知的交互等。
实际上,上面的步骤可以理解为:改变心智模型,消除认知偏差,获得同频同理。
方法二
1. 搭台阶
善于借用对方已知的信息来减少这个知识和信息断层。
这种通过类比等方式,借用对方已知的信息来减少这个断层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认知心理学中,我们称为用基模(基模由我们记忆中预先存储的海量信息组成),基模可以提供深度的简单。
当然如果你发现你们双方的认知不仅是断层,而是一个深坑,你除了用类别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拆分这种搭台阶的方式,化复杂为简单。这有点像我们小时候搭积木的过程,比如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或按逻辑线拆分,或按要素线拆分,有效筛选出关键信息,逐步给予对方相关的信息知识,这样对方既容易理解,也不会因为一开始太难而失去兴趣。
当然,有人在使用这个方法时会纠结于是准确优先,还是易懂优先;我个人判断的标准是一定要回归到沟通的对象和目的。否则准确而无用的观点,终究还是无用的。
2. 接地气
A:善于用大白话提炼分享复杂信息
这里指的大白话不是没有养分的口水话,而是能把你的核心思想用大家易懂易记得方式表达出来,即我们说得深入浅出。柳传志和马云都是这方面的高手,比如联想文化中的“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等都是好例子。
B:善于用具体作为抽象的基础
我们很小时候都有这样学算术的经验,10-3=?你学起来可能不那么快;但如果给你设个场景,比如我给你10个苹果,你吃了3个,还剩几个?这样更容易学习。
研究人员把这类提问方法称为“语境算术”,用具体作为抽象的基础,不仅适用于数学教学,而且是人类理解的基本原理。沟通当中我们碰到抽象不好懂的概念和问题时,用理论解释理论,从抽象到抽象往往大家会更糊涂,但你这时举个具体的例子,讲个故事,跨专业的人就很容易理解。
还有很多时候,你还可以充分借用语言之外的方式增加理解,比如实物的模型或使用的场景;比如高新技术介绍时,你光说自己的技术如何先进让人无感,但如果你能展示一个个具体使用的场景,甚至加上互动和体验更容易让用户了解、记忆和决策。
3. 善观察
有了“搭台阶,接地气”这些招式策略,那咱啥时候用呢?
A:提前预判准备
很多沟通者在准备和分享自己的专业领域时容易过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往往忽视了沟通交流是一个跳双人舞的过程,无论对象是谁,都是一个套路,确实容易陷入周总理说的“不看对象,对牛弹琴”的困境中。
B:现场观察调整锻炼自己沟通中的双核处理能力。
在专注于自己沟通目的和内容的同时,还要关注听众的反应,特别是听众中的关键人物。他们的一些微小身体语言的变化,比如皱眉、注意力转移、提出让你再解释一下等都在给你早期或中期信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