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部书共分前后两大扇,每扇恰是对半,即五十四回书文。不信时,你可翻开书只消看一看回目,那第五十四回是“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这连接上一回书写到了过年过节,诸般热闹,达到了盛况的顶峰,所以是前半部的收尾。那第五十五回,回目是什么呢?道是“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只要看此二句,便知从这回为始,那笔墨神情、景况意味,都与前大大不同了:这乃是后半部之始,即由盛变衰的开头。
2.这个大分水岭,这个大变化,是由谁而叙起的呢?请看,就是由“愚妾”赵姨娘!
3.赵姨奶奶虽然像是人微势单,可也莫小觑了她——那也是“一伙”呢!天下之事,坏人必有一伙,这是“规律”。言之可叹可恨。
4.从这里可以确知在雪芹原书中,宝玉的两位最亲厚的表妹和意中人(脂批说明:宝玉“素厚者唯颦、云”),都遭到了“三爷”母子的阴谋诡计、辣手黑心!
5.鲁迅先生论《红楼》时,也曾表明:衡量续书,要以是否符合原书“伏线”的标准,这伏线,亦即伏脉甚明。
6.全部芹书的一个最大的伏脉就是沁芳溪。
7.“沁芳”,是宝玉批驳了“泻玉”粗俗过露之后自拟的新名,沁芳是全园的命脉,一切建筑的贯联,溪、亭、桥、闸,皆用此名,此名字面“香艳”得很,究为何义呢?就是雪芹用“情节”点醒的:宝玉不忍践踏落花,将残红万点兜起,送在溪水中,看那花片溶溶漾漾,随流而逝!
8.这是众人搬进园子后的第一个“情节”,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象征全书所写女子的总命运!所谓“落红成阵”,所谓“花落水流红”,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都在反复地点醒这个巨大的伏脉——也即是全书的巨大的主题:“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第二十三回初次葬花,第二十七回再番葬花。读《西厢》,说奇誓,“掉到池子里”去“驼碑”,伏下了一笔黛玉日后自沉而死,是“沁芳”的“具体”表象。黛玉其实只是群芳诸艳的一个代表——脂砚批语点明:大观园饯花会是“诸艳归源之引”,亦即此义。
这还不足为奇,最奇的是:宝玉刚刚送残花于沁芳溪收拾完毕之后,即被唤去,所因何也?说是东院大老爷(贾赦)不适,要大家过那边问安。这也罢了,更奇的是:宝玉回屋换衣,来替老太太传命吩咐他的是谁?却是鸳鸯!
10.这种伏脉法,评点家又有另一比喻:“如常山之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雪芹的神奇,真到了这种境界,他的貌似“闲文”、“戏笔”的每一处点染,都是一条(总)暗线(包括多条分支线)上的血肉相联、呼吸相通的深层妙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