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我们开始考虑这样的问题。人活着,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也不是为了死亡而活着。怎么才能让自己没有白活一场?我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把人生分为好几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个阶段能否顺利过渡又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纵观人生发展,一个人想要成熟,实属不易,你需要经历很多事情,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除了上诉的划分方式,还有另外一种区分形式,它把不同的人分为了几个层次,有的人永远只能停留在第一层次,只有极少数人能过渡到最后一个层次,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二层次。如是说,生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一个生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他会抓住每一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他们生活在感官的世界中。只要一日三餐可以吃饱,只要有地方住,只要能避寒,他们就是快乐的。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汲取精神食粮,满足于现状。开心了就笑,遇到了不公也只是指着老天大骂几句,以泄心中不满。这样的人简简单单,活着也不会太累,有烦恼也能很快解决,一件快乐的事情,就能忘却所有。
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者空虚的感受,如果真的是这样,也挺好,害怕也是有正面意义的,它表示,这个人正处于在一个越升高级阶段的边缘,要么采取行动,要么你就只能原地踏步了。能不能跨过这个阶段,全凭你自己。
而生活在道德阶段的人,他们的特色是对生命抱有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地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重要的不是你认为何者是,何者非,而是你开始在意的事情是非对错,而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重视一件事情,是否有趣。明辨是非是一种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历很多生活中的挑战。有些人即使活了一辈子,也是糊涂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他们的评判标准很简单,只要跟我内心想法一致的,那就是正确的,只要有一丁点儿意见相悖,就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的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哪怕对方是善意的提醒,都会被当成仇敌。活在道德阶段的人,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生活在道德阶段的人也并不一定是圆满的,即使是一个尽职敬业的人,如果一直彻底地过着这样的生活,他最后也是会厌倦的,许多人到了年长之后开始有了这种厌倦的感受,有些人就已经活到了美感阶段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有人晋升到宗教阶段。
一个活在宗教阶段的人,就等于信教。季羡林如是说,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是如此。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或许早一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想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寄托?让它成为自己的信仰,安然度过一生。有了信仰,才会有一颗敬畏之心,人如果没有敬畏,就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没有畏惧。
物理研究到尽头是哲学,哲学研究到尽头是宗教,一切都互通互联。
——杨振宁
有很多现象运用科学是解释不通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找到合适的解释。而这些科学都无可奈何的东西,却能在宗教里找到答案,又或是别的生命之书中,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能活到这个阶段的人,大多是充满智慧的。知识能让你不显得愚笨,而智慧可以让你清醒地度过此生。
现在的我正处于道德阶段,至于能不能晋升为宗教阶段,还是个未知数,只要不退回美感阶段,也算是勉强过活。人总是有太多的烦恼,想通了依旧还是个烦恼,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想法,想要一个人孤独到老,不为任何人留念,也不要任何人为我心忧,一个人来,一个人悄然离世,这又是怎么了呢?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明明不是那个意思,却硬生生的被解释成了那个意思,后来自己也相信了就是那个意思,忘记了自己本来想表达的意思,我这么说也没有别的意思,生活有时候确实也没有意思。
——文/紫青 2022/2/19
网友评论